距2016年8月24日銀監會《網貸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面世,已過去一年,原定12個月的行業整改過渡期也正式宣告結束。
這部被外界稱為互金“基本法”的《暫行辦法》一經出臺,便攪動本已波雲詭譎的行業競爭態勢。不少業內人士曾發出驚呼,行業“淘汰賽”已拉開帷幕。據網貸之家相關統計,整改期內已經879家平臺選擇以停業或者轉型方式退出,其中2017年半年內退出平臺達436家,佔比49.6%。
另一方面,通過自查自糾、清理整頓、分類處置等措施,市場環境得到了進一步凈化,投資人預期投資信心提振,行業交易增長勢頭並未縮減。網貸之家發佈《P2P網貸行業2017年7月月報》顯示,當月行業成交量環比增加3.33%。歷史累計成交額突破5萬億元。
同時,部分互金平臺已在合規前提下,成功進入良性盈利通道。泰然城旗下互聯網金融業務板塊泰然金融,于8月24日向外公告其于2017年上半年實現盈利。而國內最大的互金平臺陸金所也于8月17日向外公告其2017年上半年度實現盈利,成為合規過渡期結束前,最先向外公佈“成績單”的兩家平臺。
綜合蘇寧金融研究院及網貸之家相關數據,目前已有累計41家平臺曾對外公告其首次實現盈利時間點。
跳出“燒錢”邏輯 互金平臺盈利才是根本
在互金行業早期發展階段,不少平臺採取“燒錢”擴張模式來搶佔份額。圍繞平臺投資用戶開展的“圈人大戰”頻頻打響,行業白刃戰一時甚囂塵上。
對於這一現象,泰然金融相關運營負責人的觀點是,這與互聯網經濟“先虧損後盈利”的傳統發展模式不無關係。不少平臺期望通過前期的狂飆突進,獲得足夠龐大的投資人用戶群,再通過規模紅利來彌補前期虧損。以過去互聯網創新經驗來,其弊病在於大量企業會倒在黎明前。這對於經手投資人用戶資金的互金平臺來説,存在很大隱患。同時,“過熱”成長,可能導致平臺沒有時間對業務進行精雕細琢,同質化、粗獷化的業務模式也將對行業發展産生潛在的不利影響。
因此在泰然金融方面看來,提前結束“戰略性虧損”,進入穩定盈利的成長期,才能使互金平臺獲得更大的長續經營動力。一方面用戶更傾向於信賴具備自身造血能力並提供穩定服務的平臺,另一方面,具備自身盈利平衡能力,也能一定程度上保障平臺主動合規,避免潛在的平臺停業、“跑路”和挪資他用可能,對行業良性化、合規化發展能産生正向促進。因此,該平臺于2014年成立之初,便秉承理性擴張的業務發展邏輯,在必要的平臺技術開發、人員、渠道和風控體系建設支出外,盡可能控制行銷和獲客投入對平臺運營成本的過多影響。“很多情況下,我們相信平臺的良性積累與成長,才能給發展帶來更多想像力,也能給投資用戶帶來更大價值。”泰然金融運營負責人如是説。
合規之下 如何實現平臺盈利
據蘇寧金融研究院相關研判,大部分目前正常運營的互金平臺收入主要來自用戶和資産端合作機構收取的平臺管理費。而支出主要包括第三方結算費、推廣費用和其他常規成本(包含技術研發、人工、設備和企業固定支出項目等)。
一部分互金平臺在擴大收入來源方面,已經由單純、粗放的獲客驅動,轉向以優質資産提升來平臺用戶投資活躍度和粘性,在幫助用戶發現獲益機會同時,獲得更高的單客管理費收益。
這方面,陸金所借助平安集團優質資源支持,以及長期的資金端管控經驗,對進入平臺的債權進行了嚴格篩選。平安集團多年來的混業經營、多産業佈局和“一賬通”服務,也使其平臺客戶可以獲得更多的增值服務,進一步增強客戶粘性。
同時,泰然金融也正通過模式創新提升其客戶服務能力。其一改行業內債權單次風控審核的模式,率先與資産端合作機構深度對接,實施漸進式融合風險管控模式。一方面平臺有效管控和督促資産端機構對借款人進行風險控制和準入審核,另一方面通過自身風控體系,對資産端機構登錄平臺的債權進行漸進式審核。這一舉措,使登錄平臺的資産更趨優質,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平臺投資用戶的投資決策成本,使用戶更願意通過平臺選擇投資項目。而與泰然金融同屬泰然城旗下的電商業務板塊——泰然易購,也通過跨境電商、生活消費服務等方式,為投資用戶在金融服務以外,增加了生活消費增值服務。
在成本控制方面,各平臺經過多年發展,其團隊擴張、技術研發和各項固定支出已日趨穩定,並隨著運營週期延長而日漸攤薄。同時,包括陸金所、微貸網、泰然金融、鑫合匯、51信用卡、PPmoney等在內的領先互金平臺,已在業內形成龐大用戶規模與投資人影響力,行銷投入在綜合成本中佔比日趨合理。結合各項成本因素,以及互金平臺回歸中間商本位所帶來的成本紅利,今後互金平臺的成本控制一定會步入更加合理的區間。
《暫行辦法》實施一年來,市場日趨向好。而隨著合規進程的不斷深化,市場必將日趨成熟,馬太效應也將在下一階段凸顯,合規化大平臺佔據市場主體地位的格局將成為可能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