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趙博 通訊員 鄧震):走進威海市文登區文登營鎮馬家嶺村,只見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一條寬敞的水泥路直通村中。在村西側,有一排白色大棚,這就是馬家嶺村脫貧的寶地——生豬養殖場。
一跨進養豬場的大門,只見一個個豬圈裏養著二十幾隻小豬仔。正趕上飼養員喂食,食物剛倒進食槽,小豬便爭先恐後一搶而光。
馬家嶺村位於文登營鎮駐地西,是省定貧困村。全村現有178戶454人。昔日村民主要從事農業和種植業,村集體經濟十分薄弱。嬗變,始於2015年。
2015年,該村實施的精準扶貧項目——馬家嶺村生豬養殖場項目落成。文登營鎮政府積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環山飼料集團參與扶貧開發,與村裏合作飼養合同豬,項目總投資56萬元,其中財政專項扶貧資金30萬元,幫扶單位威海市政府辦投入10萬元,鎮政府出資10萬元,村集體自籌6萬元,按照環山集團的要求在馬家嶺村西側建設1處佔地2000平方米的生豬養殖場。養殖場存欄量800頭左右,每年可出欄兩茬生豬。
“以前我們村裏也養豬,但都是個體養殖,從來沒有集體養過。從普通的個體養豬轉到集體大棚養豬,我們完全沒經驗,心裏也沒啥底。”回想剛開始建生豬養殖場時,村民李大哥説。後來聽説養豬場是村企合作,由環山集團為生豬養殖場免費提供仔豬、飼料,安排專業人員提供技術指導和防疫服務,生豬育肥後,企業根據飼養情況進行回購,每頭豬回購價130元,村裏只需要負責日常的管理和維護。
“以前豬肉價格波動,村民的收入不穩定,自從成立生豬養殖場後,收入非常穩定。”村黨支部書記李永毅介紹,生豬養殖場的年銷售收入為20萬元,扣除三個飼養員9萬元人工費用、3萬元的煤電費及1萬元的設備維護費,年純收入在7萬元左右。
“自從有了養殖場,村民的福利待遇也好了。”村民王者仁説,“現在村裏老年人節和春節都會發福利。”
為鞏固扶貧成果,也為實現養豬場資源利用的最大化,鎮政府整合資金20萬元,在已建豬場東側新建一座1000平方米的現代化蔬菜種植大棚,利用豬場的天然肥料,種植無公害有機蔬菜,預計每年收入2萬元。另外,今年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再投30萬元,村集體自籌20萬元,再建一個生豬養殖大棚,進一步提高效益。村裏還充分利用閒置資産,將村集體廠房以租賃的形式與飼料加工廠合作,增加集體收入,並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閒散勞動力。
農村經濟壯大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及衛生環境也得到全面改善。在村幹部和黨員的帶動下,村民們積極規劃整治村容村貌,經過連續幾年的不懈努力,實現了全村主要道路全面硬化,村民的居住條件、出行條件大為改善。
環境美了,維護是關鍵。馬家嶺村從村內選用了2名責任心強的保潔員分工負責主要街道,加強日常保潔管護,做到抓平時、平時抓,使村內環境衛生常潔常新。他們還以宣傳教育為引導、以村規民約為保障,通過張貼文明標語等形式,引導村民自覺維護保潔員的勞動成果,形成“建設環境我參與、保護環境我來做”的濃厚氛圍。
整潔的環境來之不易,村民也格外珍惜,誰家門前有垃圾,都自覺清掃乾淨。“村民們如今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大家都自覺地把房前屋後收拾得非常乾淨,還主動地把垃圾送到垃圾箱裏,也不再隨地亂倒垃圾了。”保潔員李永生説,村民們的衛生、環保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
隨著收入的提高和環境的改善,馬家嶺村民們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