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2017超級黃金周陜西文博單位共接待1436萬人次觀眾

2017-10-09 13:46:42  來源:國際在線  編輯:尹紅燕

2017超級黃金周陜西文博單位共接待1436萬人次觀眾

兵馬俑人氣十足(張天柱 攝)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楊舒曼):10月8日,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從陜西省文物局獲悉,2017年“十一”黃金週期間,共有1436萬人次觀眾在陜西文博單位裏體驗傳統文化、了解中華文明、追尋文化記憶。

  節日期間,陜西文博系統新舉辦各類展覽和活動189場次。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留住色彩——陶質彩繪文物保護成果展”、西安碑林博物館“桃花依舊——唐代詩人墓誌特展”、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漢唐火洲、絲路風采——新疆吐魯番文物特展”、西安城市記憶博物館“一帶一路雙城故事”展、安康博物館“砥礪奮進的五年、喜迎黨的十九大、追趕超越在陜西圖片展”等為代表的89個新開放展覽吸引廣大觀眾前來參觀。其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接待觀眾50.9萬人次、同比增長7.95%,寶雞青銅器博物院13.2萬人次、同比增長10%,西安博物院10萬人次、同比增長9%,茂陵博物館8.7萬人次、同比增長5%,鳳翔縣博物館8.5萬、同比增長20%,大唐西市博物館7.8萬人次、同比增長7%,陜西自然博物館7.2萬人次、同比增長45%。

  據了解,今年是陜西文博系統在節假日期間推出公眾互動體驗活動最多的一年,自陜西省文物局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工作以來,以25家基地為代表的陜西省各博物館自覺擔當,積極開展社會活動,服務民眾。節日期間,共有94家文博單位圍繞第68個國慶和中華傳統中秋佳節,結合自身特色,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以漢景帝陽陵博物院的“國旗,國旗,我愛你”主題教育、西安半坡博物館的“我形我塑”、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祖國在我心中”、“巧手做月菓,中秋烘焙樂”、陜西自然博物館的“森林密語”科普教育、榆林市漢畫像石博物館的“漢代禮樂文化”展演、城墻景區的“金甲城垣·武韻雄姿—城墻武士文化展演”、西安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的華陰老腔展演等為代表的節日活動吸引大量觀眾參與,讓觀眾在互動體驗中了解歷史,讓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當代生活。

  隨著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的熱播,沿黃公路的開通,數十家相關的文物點也在這個國慶節火起來。據統計,涇陽安吳青訓班紀念館共接待36.5萬人次,三原縣周家大院、于右任紀念館、三原縣城隍廟等文物點共接待觀眾45萬人次。隨著陜西沿黃公路的正式通車,其所經過的渭南、韓城、延安、榆林四市的諸多文物點人氣飆升。據統計,西嶽廟文管所接待觀眾3萬人次、大荔豐圖義倉2.8萬人次、韓城市博物館42.5萬人次,司馬遷祠42.3萬人次,黨家村、梁帶村遺址、大禹廟、韓城龍門等共接待觀眾46.9萬人次,神木高家堡古鎮8萬人次,梁家河4萬人次。

  此外,“雙節”期間,以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古村落等帶動的鄉村遊,以民俗博物館、社區博物館等帶動的民俗遊成為公眾文化遊一大亮點。渭南、西安等地展示當地群眾生産生活變遷的社區博物館和展示傳統農耕文明的民俗博物館賺足了觀眾的眼球,勾起了不少人的“鄉愁”。此外,不少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通過舉辦展覽和活動吸引觀眾前來參觀,例如梁帶村遺址博物館公演大型舞臺劇《芮姜傳奇》,國家文史公園“大河之魂”大型燈光水景音樂秀等。據統計,佳縣赤牛坬村民俗博物館接待觀眾4萬人次、高陵場畔農耕文化博物館49萬人次,青木川古鎮17.3萬人次,鳳凰古鎮接3.8萬人次,洋縣華陽古鎮8萬人次,陳爐古鎮4.9萬人次、黃帝陵景區16.7萬人次、澄城堯頭窯21萬人次、良周秦漢宮遺址14萬人次,石泉後柳古鎮和熨斗古鎮共接待觀眾13.8萬人次,在提升陜西文博單位影響力的同時,進一步彰顯了陜西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