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0月10日電(記者吳書光)“現在又到了觀鳥的好時候。我家附近就發現了不同的候鳥,有紅脅藍尾鴝,有北紅尾鴝等。”身為愛鳥人的山東省東營市觀鳥協會會長的郭建三最近心情極佳,每年春、秋兩季是鳥類的遷徙季節,也是東營愛鳥人的節日。
據介紹,全世界有8條鳥類遷徙路線,其中兩條經過東營,數百萬隻鳥會在東營捕食、棲息、翱翔,因此這裡也被譽為鳥類的“國際機場”。
在郭建三眼中,環境好不好,鳥類比人類更有説服力。“我們常説好的環境必須要有‘鳥語花香’,‘花香’好實現,但只有生態環境過硬,才能聽得見‘鳥語’。”
隨著近年來生態環境的改善,東營市不僅摘掉了山東“北大荒”的帽子,還先後獲評國家園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鳥類也從兩百多種增加到目前的368種,除了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外,東營市境內的河道、公園、濕地、苗圃、森林等,都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鳥。
記者採訪了解到,在如今的東營,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創造“大美生態”已成為這個城市的戰略選擇。作為退海之地的東營,海水侵蝕地下水,土壤嚴重鹽鹼化,成方連片的鹽鹼荒灘是這裡特殊的生態風貌。
“以前由於缺少樹木的保護,這裡的風沙很厲害,老百姓常説‘關上門掩上窗,喝的還是那牙磣湯’。”東營市林業局副局長喬來秋告訴記者,因為缺樹,所以盼樹。
喬來秋説,東營種活一棵樹很難:挖深坑、鋪鹼管、鋪沙石稻草隔鹼,貼隔離膜防鹽鹼滲透,再用運來的土壤填坑埋樹,所下的力氣要比一般城市多上好幾倍,但東營的林業建設一直在前進,目前全市林木綠化率提高到了18%。
據了解,東營市近年來矢志不移地推進生態建設,先是解決水網、路網、農網的綠色通道建設,後來又在重點區域建設了30萬畝的生態林場,有效遏制黃河故道等處的風沙。
2016年以來,東營市正在推進3年增綠計劃,高標準建設中心城防護林帶、沿黃生態林帶、沿海基幹林帶等。截至今年8月底,東營市新增造林21.6萬畝,完成年度任務的131.8%。
凡是到過東營的人,都會為這裡頻頻可見的水面和濕地而驚訝。今年5月參加了黃河口馬拉松的淄博市民周升偉説:“來東營之前,覺得就是鹽鹼荒灘,來了才發現天那麼藍,樹那麼多,跑馬拉松沿途經過許多水面,還有秋月湖、清風湖和明月湖,非常舒服。”
記者採訪了解到,近年來,東營市對自身濕地生態城的定位更加明晰,以佔地1530平方公里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重點,實施濕地修復工程,著力恢復濕地生態功能,讓城市建在濕地中、濕地生在城市中。目前,東營市的陸域濕地面積431.6萬畝,佔全市陸域面積的35%。
東營市委書記申長友説,要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家園,讓藍天常在、碧水長流、美麗與發展同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