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創新之都”南通 打造“江”“海”聯動新引擎

2017-10-16 09:35:46  來源:新華日報  編輯:李勝蘭

  原標題:“重構江蘇功能區 聚焦南通新作為”之二

  “創新之都”, 打造“江”“海”聯動新引擎

  創新之都,打造“江”“海”聯動新引擎

  海工裝備領航全球

  創新之都,打造“江”“海”聯動新引擎

  創新之都,打造“江”“海”聯動新引擎

  歷史上,正是揚子江與大海的激蕩交匯,孕育出南通這一片生機勃勃的沃土。僅“十一五”以來,這裡就長出46萬畝“新大陸”。

  而今,機遇再一次垂青南通。“1+3”重點功能區戰略中,揚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經濟帶在南通交織疊加。站在新的歷史機遇期新“風口”,南通正聚力建設“創新之都”,打造新的“江”“海”聯動新引擎,為全省發展戰略新佈局增添關鍵動力。

  城市之心,17平方公里的未來引擎

  創新一小、創新初中招標,三級綜合醫院規劃公示,醫學綜合體項目招標,南通美術館規劃方案公示……9月以來,南通城市建設的諸多重磅消息都圍繞著一個關鍵詞:中央創新區。中央創新區,這塊曾在崇川區、開發區、通州區三區邊緣沉寂多年的土地,近來在南通熱得燙手。

  “中央創新區將成為未來南通的城市核心。”中央創新區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倪勇兵告訴記者,該區域將突出産業科技創新主題,通過建設科創、文創、醫學、會展“四大中心”,為南通經濟增長打造創新引擎。

  省委、省政府要求將揚子江城市群建設成創新發展高地和創新要素集聚區,集聚高端創新要素,形成一個創新活動異常活躍、創新産業高度繁榮、創新驅動成為主力的創新功能區。高起點規劃建設中央創新區,是南通踐行我省重大戰略、打造“創新之都”的破題之作。

  中央創新區,17平方公里,南通“城市之心”——是地理上的城市中心,更是為城市創新發展提供不竭動力的心臟。中央創新區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馮強介紹,配套功能最完善、生態環境最優美、集聚能力最強大、創新活力最活躍的中央創新區,將為南通産業科技創新提供承載條件和承載空間,推動重點産業自主創新能力躋身行業前沿。

  中央創新區怎麼建?南通人的答案是:圍繞一個核心——人才。人才需要什麼,就規劃建設什麼。10月下旬,文化、體育、教育等配套設施建設將全面動工。“這17平方公里的規劃中,其實最核心的科創中心只有2.26平方公里。”南通市科技局副局長李曉雷説,其他的都給了醫院、體育、文化、休閒等為人才集聚服務的各種配套。為推動中央創新區建設,南通出臺“雙百政策”:設立100億元創新基金,建設100萬平方米人才公寓,鼓勵創新創業和人才引進。

  在揚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經濟帶的建設中,南通要完成好使命,必須聚力創新。“聚力創新,聚什麼力?南通的實踐是,首先聚人才!”在南通市長韓立明看來,以前招商引資,人跟著資本走;現在情況不一樣,是資本跟著人才走,技術和創新都在人才團隊裏。有了技術就有了項目,也就有了發展的先機。政府要做的就是打造平臺、聚集人才。

  産業之魂,圍繞産業鏈佈局創新鏈

  人才集聚,平臺打造,為的是發展創新性産業。

  綿延200多公里的黃海岸線之外,還有一個8700多平方公里的“海上南通”,滋養出海洋漁業、船舶海工、海洋電力能源等南通特色産業,去年全市海洋生産總值1850億元,佔江蘇沿海三市的一半以上。

  “體量上全省第一,但結構還不夠理想!”南通市沿海辦規劃處處長楊曉峰認為,南通要在沿海經濟帶當好“龍頭”,實現2020年海洋經濟生産總值佔全市GDP總額30%以上目標,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大力培育新興産業、提升傳統産業:海工要向高端躍升,裝備要向智慧發展,海洋漁業要從“黃海”向“藍海”進軍……

  在位於長江入海口的中遠船務(啟東)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一座座海工平臺高聳江面,如同一排鋼鐵巨人。“只有倒閉的公司,沒有倒閉的行業。”公司辦公室副主任孫金洲説,行業越不景氣,企業越要加緊創新。造船業發展遇到瓶頸,但今年上半年南通海工船舶製造業依然保持了11.1%的增長速度,靠的就是持續創新。

  陸海統籌、江海聯動。南通將建設上海“北大門”與落實全省“1+3”重點功能區戰略有機結合,以重大項目建設為抓手,構建具有江海特色的新興産業群,重點發展高端紡織、船舶海工、電子信息三大支柱産業,積極培育智慧裝備、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三大新興産業,構建“3+3+N”先進製造業體系。

  與此同時,圍繞産業鏈佈局創新鏈。南通按照一個産業有一個創新發展規劃、一個産業創新中心等“六個一”架構,構建産業特色創新體系,建成一批處於世界前沿水準的研發基地,打造一批智慧裝備業、高端紡織業的國際一流創新基地。

  不管是建設揚子江城市群,還是發力沿海經濟帶,在新的江海聯動征程中,企業是主體。

  一根長約2米、直徑15釐米的預製棒,拉出的光纖可以在上海和北京間跑一個來回。9月21日,在中天科技,記者看到了被譽為光纖産業“皇冠上明珠”的光纖預製棒。“集成140多項專利,光纖預製棒是光通信産業鏈最核心的産品。”公司工藝部負責人耿恒培告訴記者,中天科技我國唯一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全合成超大尺寸超低水峰光纖預製棒製造企業,特種導線、海底光纜、漏泄電纜等多款産品市場佔有率全國第一,2016年實現銷售收入345億元,今年上半年銷售同比增長33%。

  世界最先進的樓宇智慧監測控制系統、電脈衝一開就變成磨砂效果的玻璃、智慧化停車系統……南通創源科技園孵化著一系列神奇的智慧建築技術。科技園副總經理馬俊傑介紹,多個院士領銜的智慧建築平臺準備對接南通7000多億元規模的建築産業,打造“智”“勇”雙全的南通鐵軍的新名片。其中,全球首幢無中心智慧建築實際應用樓技術由清華大學江億院士團隊開發,已被列入科技部“十三五”重大專項。

  創新之都,在區域協同創新中勇擔重任

  “1+3”重點功能區戰略,回答的是在更高層次上統籌區域發展的時代命題。由行政區經濟向功能區經濟的轉變,要多做“+”文章,形成全省域開放融合、協同發展的大生態系統。

  9月25日,省委書記李強來南通調研。在看到中遠川崎自主研發製造的世界最大級別集裝箱船即將下水時,李強對企業通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節能環保確立在市場中的標杆地位給予肯定,希望他們發揮輻射作用帶動我省船配業發展壯大。

  省領導對中遠的要求,也是對南通的期許,希望南通在新一輪的創新驅動發展中,在揚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經濟帶的建設中,發揮更大的帶動作用。

  “南通産業創新可以有更高的目標定位。對接上海全球科創中心戰略,南通應建設揚子江城市群産業創新高地中的高峰。”上海社科院副院長、上海城市規劃學會副會長王振研究員認為,南通在高新技術産業方面發展既好又快,傳統優勢産業嫁接先進技術後優勢進一步顯現,加上土地資源充足,有江有海,創新的資源稟賦得天獨厚。

  企業家聞風而動的戰略佈局,也印證了專家的判斷。

  運營南通創源科技園的創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的創新創業服務商。創源在矽谷、上海、昆山、南通共有4家孵化企業,有30個孵化項目獲評國家重大專項。公司董事長劉萬楓説,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量和質之後,才能有強烈的創新需求。之所以選擇南通作為全球佈局的第四個點,是因為公司判斷南通的發展到了這個地步了。

  當然,南通在這一輪發展中,需要關注的不僅是自身的砥礪前行。“南通在‘1+3’重點功能區戰略中的責任重大!”南京師範大學商學院院長、省政府參事室參事蔣伏心教授認為,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但“靠”的正確理解更多的應該是互通、互補和互利。在上海、揚子江、沿海組成的經濟版圖上,南通應該在協同創新、共同發展方面發揮獨特的作用。

  在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南通大學原黨委書記成長春教授看來,南通海洋經濟的更高品質發展,需要更多的智力支撐。目前,支撐我省海洋經濟的科技力量相對薄弱,南通要在海洋科技的大院大所建設中搶得先機,為全省打開新局面。

  揚子江城市群重在集群發展、融合發展,是全省經濟發展新的“發動機”;沿海經濟帶主攻現代海洋經濟,是潛在的增長極。而南通作為這一“江”一“海”交匯點、疊加區,必擔當重任。

  “在‘1+3’重點功能區戰略更大平臺上整合南通江海資源,必須江海聯動,把區位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打造江蘇發展新引擎。”南通市委書記陸志鵬説,“1+3”重點功能區戰略是對全省經濟版圖的新謀劃,南通經濟實力強、産業基礎好,有責任、有條件在全省産業重構中實現新作為。

  新華日報記者 陳炳山 陳明 徐超 賁騰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