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識付費成為風口的時候,郭宇寬提出一個問題“如果語音機器人上陣了,人類在讀書或者答題方面還有優勢麼?”
從阿法狗擊敗柯潔開始,人們實實在在感受到來自人工智能的威脅——在未來,最近的機器人已經獲得了身份證,甚至在眾目睽睽之下調動遠比人類更龐大的知識庫和人類輕鬆對話,我們被AI取代的可能性有多大?當朋友圈掀起“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XXX”時,我們又開始憂慮:如何才能做到不油膩?
一次次的焦慮中,大家開始嘗試著在網上學習“小知識”、“小學問”,但最後,腦子裏裝滿了堆砌的知識點在面對層出不窮的新問題時,馬上陷入下一輪的焦慮。
這些,在曾經的國辯冠軍、央視記者、投資人郭宇寬看來,都是必然的。因為“那些知識産品大多都是講雞湯故事,拋百度上可以搜索到的知識點”。而他想做的,是反雞湯主義,反百度學派,梳理知識地圖,培養知識方法,帶著大家一起深度學習、研究問題,他認為,提出問題,建立分析問題的模型才是人相對於機器人最有價值也可以保持優勢的工作。
10月31日,郭宇寬領銜打造的《郭宇寬深度學習》,在喜馬拉雅FM上線。每期節目提出一個在百度上查不到現成答案的問題,再和大家一起分析。
知識點記憶式的學習越來越沒意義了
在喜馬拉雅FM關於郭宇寬深度學習簡介有一段這樣的話:“這個世界上有超過30%的人,沒有真正愛過一個人;有超過50%的人沒有真正欣賞過美;更有90%以上的人,這輩子沒有真正研究過一個問題,在中國這個比例可能更高。”
郭宇寬博士這樣定義他的産品:這是一個重點在知識生産方式變革的課程,把知識爆炸的時代零散的知識碎片拼成版圖,享受智性成長的生活。
目前市場上的知識産品大致是老師講一些故事,得出一些道理,或者像考試輔導班那樣告訴你一些如同教科書劃重點一樣的知識點,他們注重的是結論。而郭宇寬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來臨的時候基於記憶的知識點價值越來越低,用人腦去記好多知識點,就好像和阿法狗去比下棋一樣,深度學習更注重的是提出問題的方式,問題的推理而非結論。
比方説,傳統教育裏,老師會告訴你: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然後,我們的考試就會考,在哪一年?和哪個國家?在哪開始的戰爭?我們只需要記住那個正確的答案。但這樣的知識學習有意義嗎?
郭宇寬説他要提倡一種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應該教你分析:為什麼是1840年開始?為什麼是和英國?如果晚十年發生會對未來的格局有什麼影響……在推理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有新問題出現,探尋這些問題背後的因果關係,這才是郭宇寬深度學習希望達到的效果,他説他的侄子在歐洲上學,小學就有研究課題,比如讓小孩研究羅馬史,提出他們自己的看法,不是我們這種死記硬背的。他認為缺少研究性學習的訓練,是整個中國教育的薄弱點,把學習考試引導到記憶和重復訓練上,這在人工智能越來越發達的今天,會讓受教育者越來越吃虧。
用最嚴謹的科學態度研究大家最關心的生活問題
當“郭宇寬深度學習”面試後,有人提出質疑。現在市場上的知識付費産品名字,都以大眾化、簡單為主。“深度學習”會不會是枯燥的學術研究呢?
郭博士明確指出,郭宇寬深度學習,所有的問題都將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簡單點説,就是用最嚴謹的科學態度,研究最接地氣的生活問題。所有的題材,都源於生活。
郭博士在一年之中,會用互動的形式和大家一起研究50個問題。有些問題是從他自己腦子裏冒出來的,有些人身邊的朋友的提出的問題。郭博士鼓勵會員和他一起提出好的問題,邀請其他學者加入。
在之後的線下活動中,郭宇寬博士將用蘇格拉底的授課方式與會員互動,讓深度學習的會員跟隨一些學術史上的大牛學者,理解他們怎麼分析一個問題,郭宇寬説,他追求的有價值的知識創造,是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後都讓人覺得經典、繞不過去的解答。追隨這些大牛的思想方法,理解他們是怎麼建構模型,分析問題的。
從淺層次暢銷書概念到讀論文、讀理論,從停留在日常經驗的認識水準到形成可以精進的思維格局,打造可以發展的思想工具。運用深度學習5步法——界定問題、蒐集文獻、構建模型、對話衝突、梳理邊界。
對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抽絲剝繭,舉一反三,知其所以然,把知識爆炸的時代零散的知識碎片拼成版圖,享受智性成長的生活
提升中國人社會科學素養與競爭力
郭博士認為,中國的小孩在參加各類學科競賽時,都能取得非常好的成績,但之後能在學科領域有所建樹的卻非常少,那是因為在中國缺失研究型教育,注重的是重復性的記憶與機械性的計算。而這些人工智能顯然比我們擅長得多。這樣誤導性的訓練會讓我們在未來缺失競爭力,甚至被人工智能淘汰。而西方的教育完全不一樣。
他舉例説,西方國家的小孩從小學開始就被老師訓練寫論文,到中學後他們的論文題目已經達到“你對羅馬帝國的興衰有什麼看法?”、“我們能為抑制全球變暖做什麼?”的難度。這在中國大多數大學生看了都會暈菜,因為考試大綱上沒有,書上也找不到。
當問到郭宇寬深度學習的受眾定位,他認為從博士以上學歷到中小學生都可以。簡介裏解釋説,這款産品對博士有助於打開學術視野,對中小學生從小培養科學素養。郭博士不覺得中小學生學習這款産品有難度,他認為科學素養是需要熏陶的,需要環境。比如很多我國農村孩子考試英文上很吃虧,不是因為英語難,在美國多笨的人都會説英語,因為在農村,老師都説不好英語,沒有老師帶領進入這種語言,所以沒這種語言環境。同樣的,很多人一輩子讀不了理論書籍,覺得學術離自己很遙遠,也是因為沒有老師帶入研究問題的語言體系。
在産品上線前,郭博士給他的節目貼上“腦力密度高”、“燒腦”的標簽。他希望借助這款知識産品“心智脫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而得以發揚,讓精深知識連結社會大眾,打通學術和日常經驗,提升中國人社會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