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外媒記者走進長沙銅官窯 追尋絲綢之路文化傳播交融印記

2017-11-15 10:13:19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尹紅燕

  中新網長沙11月14日電 (劉著之)“這是一個令人惋惜的故事,卻也讓我們得以一窺千年前湖南和世界交往的繁盛景象。”説起在印度尼西亞海域被打撈起的“黑石號”沉船,來自印尼羅盤報的記者約翰納斯打開了話匣子。

  這艘曾滿載五萬餘件湖南長沙窯瓷器精品的阿拉伯商船,折射了中國唐代海上絲綢之路商貿活動的盛況。長沙窯出産的陶瓷器具經由此路遠銷29個國家和地區,並與各國文化交融碰撞。

  14日,“‘一帶一路’主流媒體聚焦錦繡瀟湘”採訪團走進長沙銅官鎮,一窺千年窯火蘊含的文化密碼。

  銅官鎮位於距長沙市25公里的望城縣,廣闊的丘陵地貌下蘊藏著豐富的陶土資源。據史書記載,早在殷商之前,舜帝就帶領先民在湘江一帶開始了原始的制陶活動。至唐朝,長沙銅官窯的陶瓷技藝已十分成熟,與景德鎮陶瓷齊名。

  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譚異超的工作室內,外媒記者現場見證了一尊半米左右的孔夫子像逐漸成型。72歲的譚異超自豪地介紹,這批500多尊孔像製作完成後,將進入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

  “長沙銅官窯首創釉下彩繪,發明漂亮的銅紅釉,將表達愛情的詩句和商品廣告印在瓷器上。”在約翰納斯看來,這些當年“高新技術”中體現的創新和創意精神,與如今長沙日新月異的城市發展建設思路一脈相承。

  近代出土的長沙窯瓷器中,還有飽含濃郁阿拉伯風情的人物形象和文字記載。迪拜中阿衛視記者馨玥就把鏡頭對準了這些令她充滿親切感的元素。她拍攝了一套“黑石號”上西域風格茶具的同款作品,並以此向阿拉伯世界的觀眾介紹千年前兩地友好交往的歷史。

  這只是中外文化在長沙窯火中淬煉、交匯的一個縮影。展示在銅官鎮古街上的一口唐代大缸堪稱中外文化融合的集大成者:直徑一米左右的棕褐色水缸上,既運用了代表佛教文化的蓮花口,又印有印度神話中的摩羯、帶有中國傳統色彩的鴛鴦及希臘語中的“善”字圖樣,引得觀者嘖嘖稱奇,快門頻按。

  位於“銅官國際陶藝村”內的旺興窯是一條沿山而建的“龍窯”。隨著現代技術的普及,這種古法柴燒土窯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泰國記者納塔蓬一頭鑽進長達49米的窯爐遺址中,試圖通過其別有洞天的內部構造,感受昔日繁榮的生産場景。

  興于唐代海上絲綢之路,衰于五代政局動蕩,復興于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的保護和匠人的堅守,長沙銅官窯在歷史長河中數度浮沉,歷久彌新。

  如今,一座銅官窯遺址博物館正在加緊興建。未來,來自全球的遊客將可通過殘存的窯爐實物和3D影像技術,欣賞瓷器取泥、拉胚、上釉、燒制的全過程,深入了解銅官窯的前世今生。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