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外媒湖南追尋絲路傳奇 驚“匠技”讚傳承

2017-11-16 09:39:06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李勝蘭

  中新網長沙11月15日電 (記者 傅煜)早在兩千多年前,湖南安化黑茶就穿越五千公里“茶馬古道”,走上聯通亞歐的陸上絲綢之路;唐代“黑石號”沉船上滿載的長沙銅官窯瓷器,開闢了連接東西的海上絲綢之路。

  連日來,這些書寫絲路傳奇的湖湘文化,引發了正在湖南採訪的“一帶一路”沿線8國主流媒體記者的聚焦。他們或陶醉於一杯醇香甘甜的黑茶,或留戀于一條傳承千年窯火的古街,或驚嘆于一幅精緻湘繡背後的高超“匠技”,在“訪古尋今”中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與生命力。

  “夥計們咧,把杠抬啰,齊心壓咧,用力踩呦,呦嗨……”一聲粗獷悠長的號子聲響起,幾名壯漢“賣力”地杠、壓、踩、滾,以勞動舞蹈形式再現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世界茶王”湖南安化千兩茶神秘的製作工藝。

  抵湘當晚,活動主辦方奉上的這場黑茶文化大餐,讓初來中國的泰國INFOQUEST通訊社記者參威第一次了解到中國的制茶工藝。“中國傳承、保護傳統文化所作的努力有目共睹,這種‘古今結合’的文化推廣方式很好。”參威用“唇齒留香”來形容現場飲完黑茶後的感受。

  早在唐代,安化黑茶就入選為貢茶,後於明朝被定為官茶,成為中國西北邊民消食的“生命之飲”,並沿著古絲綢之路成為“世界之飲”。而今這一絲路傳奇因“一帶一路”建設正在續寫,湖南黑茶現已遠銷日、俄、韓、德、法等國及港澳臺地區。

  “表演很吸引我,可惜時間太短,我還想了解更多關於湘茶的信息。”因參加“漢語橋”與湖南結緣的迪拜中阿衛視記者馨玥對湖南情有獨鍾,每一次來湘都會有新發現和新感受。“阿拉伯人非常欣賞中國文化,希望通過我的報道帶動阿拉伯國家更加全面了解真實的中國。”

  地處長沙望城區的銅官窯,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發源地,也是中國唐代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支點。其瓷品從當時的海上絲綢之路到達南亞及北非,遠銷29個國家和地區。

  在望城銅官鎮“銅官國際陶藝村”,有一條沿山而建的“龍窯”,這裡燒制陶器的柴火曾“千年不滅”,後隨著現代技術的普及退出歷史舞臺。中國古老的陶器製造工藝引起印尼安塔拉通訊社記者亞申塔的極大興趣。他端起鏡頭向這處古窯爐裏外“掃射”,試圖完整還原當時的生産場景。

  “從這裡製作出的500多尊孔夫子陶塑,將進入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馨玥在國家級陶藝大師譚異超的工作室內面向攝像機鏡頭介紹道。

  正是通過當地古今泥匠陶工口授心傳,精耕細作,長沙銅官窯燒制技藝才得以傳承至今。印尼羅盤報記者約翰納斯由此感嘆,中國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不僅政府在支持,大量民間手藝人也在身體力行。

  走進代表湘繡“高精尖”水準的湖南省湘繡研究所,只見繡工們正以針為筆、線為墨,于白布之上畫花鳥、走龍虎。

  “竟能創作出這麼逼真傳神的作品!竟有這麼多人願意潛心研究!這種古老技藝竟能傳承至今!”繡工們精湛的刺繡工藝,引發約翰納斯連連驚嘆。他將現場實況第一時間分享至微信朋友圈,讓身邊朋友一起來圍觀點讚。

  湘繡起源於長沙民間,係中國“四大名繡”之一,向來以歷史悠久、工藝精湛、風格獨特、品類繁多而聞名海內外。在陳列于現場的眾多湘繡成品中,一幅精細靈動的黑白天鵝雙面繡讓外媒記者們紛紛豎指稱讚。

  來自菲律賓每日論壇報的查理説,他實在無法理解如何在一張真絲底料上繡出正反兩種不同圖案,這種“神奇工藝”簡直令人不可思議,相信也會引發當地讀者的濃厚興趣。

  泰國國家電視臺記者譚查諾在繡工中發現許多年輕面孔後欣慰不已。“她們都是因為熱愛而投身於這門古老技藝,這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十分關鍵。”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