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使重慶由對外開放的“末梢”變成“前沿”。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劉桂平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重慶已形成“1+2+5+7”的國家級開放平臺體系,從東西南三個方向,構建起三條骨幹國際貿易大通道,形成了“Y”型通江達海的開放格局。
劉桂平説,政府工作報告對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加大西部開放力度”從四個方面作了進一步部署和安排,進一步釋放了“以高水準開放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強烈信號,這必將推動西部地區的開放實現跨越式發展,為重慶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帶來重大發展機遇。重慶已形成“1+2+5+7”的國家級開放平臺體系,成為承接“一帶一路”合作項目的主載體,成為引領重慶開發開放的“火車頭”。對接報告部署的任務,重慶將抓住機遇,不斷做強做大骨幹國際貿易大通道,加快建設內陸國際物流樞紐。
目前,我市已構建三條骨幹國際貿易大通道,向東,利用長江黃金水道優勢,在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同時,通過上海出海口與世界聯通;向西,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2011年在全國率先開通中歐班列(重慶),截至2018年2月底,已累計開行1688列,數量和貨值在全國中歐班列(西線)中均位列第一;向南,培育對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南向通道,2017年依託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在全國率先開通並常態化運行“渝黔桂新”鐵海聯運班列和跨境公路班車,2018年上半年將實現“天天班”。
“重慶從東西南三個方向形成的‘Y’型開放大通道,實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成為‘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聯結點的要求。”劉桂平説,下一步,重慶將做強東向通道,拓寬西向通道功能,做大南向通道,並以此為依託建設內陸國際物流分撥中心,加快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建設。
劉桂平還表示,重慶將不斷完善便捷高效的通關體系,服務內陸開放高地建設。不斷強化國際合作,建立健全跨國鐵路和跨國海關的國際協調機制,健全中歐班列與20多個歐洲國家海關形成的“一次報關、一次查驗、全線放行”的“一卡通”通關模式,並將之複製推廣到南向通道,加強與東南亞國家海關的國際合作。同時,全面融入全國關檢通關一體化,加快推進長江經濟帶檢驗檢疫一體化建設。完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實施7x24小時通關通檢全覆蓋,推進卡口“全天候智慧通關”。積極探索陸上貿易規則,利用在全國率先成立的物流金融公司,拓寬鐵路提單國際信用證的使用面和認可度。努力建設“口岸體系全、功能配套齊、通關效率高、服務環境優、集聚輻射強”的口岸高地。(記者 何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