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縣衙門老地圖(翻拍)
修繕中的巴縣衙門
讓我們期待巴縣衙門的重生
作為南宋、明、清3個朝代衙署的所在地,它曾一度榮耀非凡,也位於重慶城最中心的位置。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它曾經的繁華只剩下了幾間破房子,人們就算路過它,也不會多看一眼。
在近400年的歲月裏,它的命運如海中小船,跌宕起伏。
它就是重慶老城現存最後一座衙門——巴縣衙門。
日前,位於重慶市渝中區望龍門的巴縣衙門舊址,已完成保護修繕方案。修繕工作將以原建築形式、原建築材料、原建築工藝為原則。不久的將來,巴縣衙門將作為老鼓樓衙署遺址公園的一部分,以全新的面貌與市民見面。
是的,巴縣衙門即將歸來。那麼,這座衙門的背後到底藏著怎樣的故事?它的重建對重慶有著怎樣的影響?近日,重慶日報記者來到巴縣衙門舊址,一探究竟。
“第一衙門”的氣派
沿著解放東路,穿過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漸至荒涼幽僻的一條小巷,幾間青瓦鋪面的老房子,靜靜地屹立在長著青苔的石板路旁。如果不是旁人提醒,很難相信,這幾間老房子就是曾經輝煌一時的巴縣衙門。
據史料記載,巴縣始建於北周武成三年,至今已有1457年曆史。現位於望龍門的巴縣衙門舊址,則建於康熙六年(1667年),為當時巴縣知縣張冉所建。
時間來到1751年,巴縣衙門建成84年後,一位叫王爾鑒的知縣調到了巴縣。來到駐地後,王爾鑒並不滿意,認為這樣的規模似乎和它的地位並不相配!
於是王爾鑒開始著手對巴縣衙門進行改造,並讓它有了“第一衙門”的稱號。那麼,“第一衙門”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如果一定要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牛!
“從規模而言,王爾鑒重修的巴縣衙門位於川東道和重慶府衙門之間,衙門大門方位朝南,形狀呈八字,佔地開闊、亭臺樓閣。衙門正中為大堂、二堂,三堂在後,兩廡為花廳、簽押房。後為官眷所居,正堂右為大廚房,正堂左為典史(吏)署。大堂前為大壩,大壩右為監獄、左為衙神祠、朝天驛。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巴縣衙門在大壩前修了兩道儀門,用以發佈告示,增加官府威嚴。”渝中區文管所一位姓胡的工作人員向重慶日報記者介紹。
從內部裝飾而言,王爾鑒的巴縣衙門也頗為“講究”。根據現存的幾間老房子,渝中區文管所的專家推斷,當時的巴縣衙門不僅採用了四柱三開間,還利用了小青瓦鋪面,甚至房子的基石上都精心雕刻了浮雕。同時,在房內依然保存完好的撐拱、挂落、雀替、駝峰雕花木構件上,還發現了仕女、武士、雕花、神獸等圖案,部分圖案的鎦金還熠熠生輝。由此可見,當初這裡是多麼的輝煌和氣派。
“實質上,巴縣衙門被稱為‘第一衙門’,並不只因他的規模,更重要的是由當時巴縣的歷史地位和裏面的藏品所決定的。”這位工作人員介紹,在清代重慶下轄的十多個州縣中,巴縣算得上是一等大縣,巴縣衙門內部保存的巴縣檔案,詳細記載了該縣乾隆十七年到宣統三年共159年間的內政、對外交流、財經、經濟、軍事、文化、司法等各方面的情況。這些極其珍貴的歷史資料,才讓巴縣衙門成了“第一衙門”。
幾塊磚引發的關注
時光荏苒,如今的巴縣衙門早已沒有了當年的風采。站在巴縣衙門舊址內,檐上精美的雕花、繁複的撐拱木雕、熠熠生輝的部分表面鎦金隱約顯露出這裡曾經的輝煌,但無處不在的蛛網卻又提醒著我們這裡早已衰敗。
1939年,重慶被定為特別市,巴縣政府從巴縣衙門遷走。1941年,由於日軍對重慶實行轟炸,巴縣衙門只留下三堂,後來一位姓蔣的商人雖然在一堂、二堂的地基上重新修建了一批房屋,但都難以還原當年的風采。1949年後,這裡更是徹底走向衰敗……
如果不是那幾塊磚,或許巴縣衙門至今依然遺失在人們的記憶裏。
站在巴縣衙門舊址旁,重慶文物保護志願者服務隊負責人吳元兵給記者説起了這樣一個故事——
2009年底,渝中區危舊房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一日,渝中區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員在對工地進行例行巡視時,發現工地角落的土堆中有幾塊暗灰色墻磚,磚上刻有一行繁體字。
這難道是文物?這幾位工作人員立刻走上前去,把磚頭上的塵土拂去,當磚上的繁體字清晰地出現在他們面前之時,他們的臉上也露出了興奮的神情……
“墻磚上刻的是‘淳祐乙巳’四個字。”吳元兵説,“淳祐乙巳”正屬於南宋時期,後經時任重慶市考古所(現重慶市文化遺産研究院)副所長袁東山確認,這幾塊磚屬於余階帥府的一部分。
要知道,余階乃是南宋四川制置使兼重慶府知府,曾構建了著名的山城防禦體系,為粉碎當時蒙軍“順江而下,直取臨安”的意圖立下了汗馬功勞。巴縣衙門舊址附近居高臨險,倚山面江,余階在此修建了帥府,這裡也自然成為當時山城防禦體系的指揮中心,歷史地位可想而知。
隨後,渝中區文管所立刻聯繫有關部門,叫停了老鼓樓一帶的拆遷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發掘,袁東山斷定,在南宋時期,巴縣衙門舊址旁邊就是余階的帥府。
2012年,由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聯合舉辦的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出爐,離巴縣衙門舊址僅一街之隔的老鼓樓衙署遺址(余階帥府所在地)榜上有名。在此東風下,巴縣衙門的保護再次引起了大眾的關注。
不斷擴大的遺址公園
“保護好文物,讓文物‘活’起來,不僅要看到文物本身,更是要把文物內在的文化精髓傳承下去。”袁東山回憶,在最初的幾年時間裏,他帶領文化遺産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對巴縣衙門舊址和老鼓樓衙署遺址進行了充分的發掘,共清理宋、元、明、清時期各類遺跡共計259處,出土器物標本9000余件。
“要讓市民對文物有充分的了解,就需要我們不僅要對它進行嚴格的保護,更要對其內涵進行充分挖掘,從而讓市民了解這座城市的深刻底蘊。”渝中區文管所有關負責人表示,圍繞巴縣衙門舊址、老鼓樓衙署遺址,修建遺址公園的想法應運而生。
2016年,重慶市渝中城市建設有限公司作為老鼓樓衙署遺址公園的建築方,開始進行老鼓樓衙署遺址公園的前期設計。“在實地考察之後,我們發現巴縣衙門舊址、老鼓樓衙署遺址以及後面的國民政府外交部舊址一起見證了重慶這座城市的發展變遷,就決定把它們聯合打造為遺址公園。”負責遺址公園前期設計的李旗表示。
在李旗看來,修建老鼓樓衙署遺址公園除了要嚴格保護老鼓樓衙署遺址的遺存本體,不破壞其整體格局及歷史環境,還要準確充分地揭示其遺産價值,將其通過恰當的展示方式傳遞給公眾。“巴縣衙門、老鼓樓衙署遺址不僅是‘重慶府署的千年史證’,更是人們了解重慶曆史的重要載體。因此,把老鼓樓衙署遺址公園建好,不僅能保存重慶的城市記憶、延續城市文脈、提升重慶文化品位,還能讓市民能擁有一個頗具文化含量的遊覽目的地,為市民休閒旅遊提供一個新選擇。”
那麼,要如何恢復巴縣衙門的風采呢?“在查閱相關歷史資料的基礎上,我們以原建築形式、原建築材料、原建築工藝為保護修繕原則,進行巴縣衙門舊址文物修繕工作。”李旗表示,修繕完畢後,渝中區文管所還將在巴縣衙門內佈置展覽,重新打造當年縣官審案的情景,從而讓更多市民了解巴縣衙門的歷史。
本版圖片均由記者熊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