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國際博物館日來臨 上海將實現每16萬人1座博物館

2018-05-17 09:38:41  來源:解放日報  編輯:李勝蘭

  原標題:明天是國際博物館日,上海是全國主會場中共一大紀念館新館、上博東館籌建正積極推進

  上海將實現每16萬人1座博物館

  ■目前,全市共有博物館、紀念館和陳列館126座,以上海市常住人口2400萬計,每19萬人擁有1座博物館,高於全國每40萬人擁有1座博物館的平均水準

  ■去年,全市29座革命類博物館全年共計接待觀眾407.25萬人次,同比增長14.6%。其中,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接待觀眾數量超過70萬人次,同比增長165.74%,宣誓2120批,同比增長6738.71%

  ■5月18日至22日,“博物致知”首屆長三角博物館教育博覽會將在世博會博物館舉辦。同時將成立長三角博物館教育聯盟,以期形成長效機制,搭建長三角博物館資源展示和共享的平臺

  ■解放日報記者張熠

  車身編號為10005的地鐵十號線“國際博物館日”專列昨天上午正式發車。橙黃色的地鐵滿載著儲存于二維碼中的全市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信息,駛向更多元化、智慧化的明日“站點”。專列發車前,市文廣影視局發佈“寄語”:在打造“上海文化”品牌的過程中,上海將著力實現博物館的多元化佈局,用活博物館文化資源,推動紅色文化入腦入心,助力海派文化唱響唱亮,實現江南文化互融互通。

  加強文化地標建設

  “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上海是全國主會場。讓博物館連接公眾,開通“接地氣”的城市地鐵專列是一種方法,更關鍵的是城市博物館的多元化佈局。

  上海的博物館建設可圈可點。目前,全市共有博物館、紀念館和陳列館126座,以上海市常住人口2400萬計,每19萬人擁有1座博物館,高於全國每40萬人擁有1座博物館的平均水準。從構成來看,國有博物館45座,行業博物館52座,民辦博物館29座,市級、區級博物館聯動發展。

  但在博物館“百花齊放”的背景下,區域佈局不均衡也是事實。最新發佈的《上海市博物館年報2017》顯示,全市博物館設施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黃浦、徐匯、虹口、靜安4區博物館數量為55座,佔比44%;外環外遠郊地區博物館總數為41座,總量不少,但佈局分散,覆蓋率較低。黃浦江東岸地區和崇明島的博物館覆蓋率明顯低於浦西地區,其中,崇明區僅有1座博物館。

  “我們的目標是未來三年實現每16萬人口有1座博物館。”市文廣局局長、市文物局局長于秀芬表示,下階段工作重點是優化博物館區域佈局,加強文化地標建設,“實現科學化佈局,構建博物館現代化體系”。上海將積極推進上海博物館東館、中共一大紀念館的新館籌建工作,打造上海文化新地標;同時在沿江(黃浦江)、沿河(蘇州河)、沿軸(城市南北軸線)、沿路(楊樹浦路)重點建設若干博物館集聚區。屆時,上海市博物館體量將進一步擴大。

  用活“紅色文化”資源

  去年,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龍華烈士紀念館相繼完成陳列改擴建工作,以全新面貌向公眾開放,引發了市民參觀紅色革命類博物館的熱潮。《年報》顯示,全市29座革命類博物館全年共計接待觀眾407.25萬人次,同比增長14.6%。其中,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接待觀眾數量超過70萬人次,同比增長165.74%,宣誓2120批,同比增長6738.71%;日最高接待量達到7262人次,創歷史紀錄。

  根據《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上海將重點開展好“黨的誕生地”初心教育活動,深化研究,豐富內涵,提高在一大開展黨性教育、初心教育的現場感、莊重感、儀式感。同時要加大宣傳力度,擦亮“一大”作為“黨的誕生地”的紅色品牌。

  去年,上海博物館舉辦的“大英博物館百物展”,吸引觀眾近40萬人次。上海自然博物館在去年暑假期間舉辦的“如何復活一隻恐龍”展,吸引觀眾29.4萬人次。

  “我們要著力提升博物館展覽品質,確保每年能形成一批展現‘上海文化’標識度、具有全市影響力,吸引公眾關注、聚焦文化熱點的博物館展覽。”于秀芬説。

  博物館教育全面開花

  博物館是最佳的教育空間之一。去年,全市博物館共策劃各類社會教育活動近2.3萬場次。不少博物館圍繞專題展覽,設計了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配合“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上海博物館推出“山西博物院藏金元時期墓葬壁畫賞析”系列講座,廣受好評。

  今年,博物館教育依舊是主打話題。5月18日至22日,“博物致知”首屆長三角博物館教育博覽會將在世博會博物館舉辦。博覽會集結了三省一市40余家博物館的力量,在全國尚屬首次。同時將成立長三角博物館教育聯盟,以期形成長效機制,搭建長三角博物館資源展示和共享的平臺。

  上海還將充分運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以局屬博物館為重點,逐步擴展到全市博物館,積極推進“智慧博物館”建設。博物館與科技的融合,令文物“活起來”。“利用獨特的資源優勢,上海的博物館將不斷拓展服務空間,豐富服務內容,實現更平衡、更智慧、更協同、更多元的發展。”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