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如何從“科技創想”邁向“産業實踐”?——第二十一屆科博會蘊藏創新密碼

2018-05-22 08:51:31  來源:新華社  編輯:李勝蘭

  新華社北京5月21日電(記者蓋博銘 李犇)展區外一架“戰鬥機”氣勢磅薄地迎接著觀眾,展區裏工業搬運機器人正在分揀著貨物,水下滑翔機似乎在蓄勢待發……在第二十一屆北京科博會上,一系列自主研發的可以“上天入海”的科技成果成為這裡的“明星”。

  本屆科博會聚焦高精尖産業發展。1500多家科技企業參加博覽會,集中展示關鍵技術和科技成果。

  這一系列智慧成果是如何走到我們身邊的?一個思想“火花”如何“點燃”産業實踐?記者走進科博會,尋找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新密碼。

  覆蓋十公里的“感測器”是如何煉成的?

  一個1平方釐米的晶片,被嵌入到感測器之中,可感應10公里範圍內可燃氣體濃度的微妙變化,在火災發生的最初期發出警報。

  這一技術成果的研發者是來自中關村的前沿技術企業——北京升哲科技有限公司。這一技術從設想到實踐歷經三年。

  感測器能夠感知萬物的狀態,但如何將所有感測器的信息聯動起來呢?這是升哲科技創始人趙武陽在部署幾十萬個感測器之後遇到的難題。

  “我們公司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研發人員。”趙武陽説,創業團隊將百分之九十的支出投入到研發中,獲得了十幾項專利。

  記者發現,在北京科博會現場,成立3到5年並擁有自主科技創新成果的團隊已經成為參展主力軍。

  據介紹,已有50余家前沿技術企業入駐中關村,它們聚焦以人工智能、大數據、高端晶片等為代表的前沿信息領域,以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器械為代表的生物與健康領域,以石墨烯、液態金屬、量子通信等為代表的新材料和高端裝備領域。

  這些企業依託合理的商業模式,能夠將相關技術快速投入市場,並形成持續創新的良性循環。

  曾擔任過眾多創業者導師的時代集團總裁王小蘭表示,沒有硬科技的支撐,企業走不遠;沒有商業模式創新,企業做不大、也走不快。

  問題與需求同在,大企業創新“沒商量”

  幾十萬平方米的配送倉如何管理?消費者希望當天就拿到貨物怎麼辦?對於電商起家的京東而言,時刻面臨著問題與需求。

  在北京科博會“人工智能與智慧經濟”論壇上,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雲生態業務負責人劉子豪介紹,解決問題、優化服務,京東就要靠科技創新。“每個貨物少搬一次箱子,就可能會減少大量社會成本。”劉子豪説,這些優化可以靠人工智能及雲計算等。

  “雲平臺”正成為互聯網行業的基礎設施,對服務中小企業及為大企業産業升級將做出突出貢獻。

  “做‘雲服務’其實很苦,相關設備必須長期維護。”劉子豪説,“但這確實是未來發展的主流。”

  據介紹,京東雲服務部門半年多來從800多人發展到1800人。劉子豪認為,人力成本雖然高,但為了持續創新,人才投入是必要的。

  以問題與需求為導向、踩準技術變革大方向、挖掘已有資源的潛在價值、全産業鏈創新,這也是一些大企業的創新密碼。

  業內人士認為,企業還要具備戰略眼光,跨行業、跨時空、跨地域的進行合理佈局,大企業不僅在科技應用層面創新,還應該在基礎科學方面創新。

  從“0”到“1”,創新生態使科技成果“破繭成蝶”

  在科博會現場,一張創業孵化地圖格外醒目。這張互動地圖演示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的全國佈局,點擊後還可以查詢各地區雙創政策。

  這些企業“孵化器”與産業“加速器”幫助科技企業從“0”走到“1”。

  “孵化平臺會搭建起針對企業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全生命週期的服務體系。”中關村創業大街市場部負責人鐘輝雄介紹。

  鐘輝雄説,創業不是一個團隊自己的事,孵化器可以推動政府、大企業、資本、高校院所、服務機構、創業者對接合作,形成合力。

  不僅是幫助創業團隊,孵化平臺本身也在自我創新。

  北京電子城集團曾是上世紀90年代一家承擔區域改造開發任務的單位,成立前二十年,其園區內大部分都是生産型企業,服務內容以提供基礎型物業服務為主。

  “科技園區的投資、建設、運營以後都要圍繞科技創新。”電子城集團副總裁張南介紹,電子城自身在向高科技園區邁進,也已經成為改造老工業園區的重要力量。

  從過去的工業大院,到現如今的高科技産業園區、創新産業園區等。這些創新“微生態”正為千余家科技企業發展“賦能”。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