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跟著時代的“烙印”看上海綠地變遷史

2018-07-04 14:15:12  來源:人民網  編輯:葛寧遠

  原標題:阿拉看環境|跟著時代的“烙印”看上海綠地變遷史

  最新統計數據表明,上海的城市綠化水準,從“量”和“質”兩方面都在發生著巨大變化: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已經超過8.2平方米,城市森林覆蓋率增至16.2%。特別是近三年,上海每年新建綠地均超過1000萬平方米,2017年更是達到1358萬平方米。這對於人口密集、城市綠化基礎曾經薄弱的超大城市來説,是一項了不起的成績。而很多人或許不知,改革開放的40年來,上海大部分公共綠地,都出自上海市園林設計研究總院之手。

  上世紀80年代初,剛從學校畢業的朱祥明被派到當時的市園林設計院,從技術員做起,到現在成為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一幹就是一輩子。熟悉朱祥明的人都知道,每次出差在外,或下到工地,他都會隨身帶著相機,抽空捕捉在工作生活中的鏡頭,記錄在路上的風景。

  跟著時代的“烙印”看上海綠地變遷史

  濱江森林公園一隅(圖片均由上海市綠化市容局提供)

  1946年,市政府設立了園場管理處造園科,那是市園林設計院的前身。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初期,一大批老一輩的園林工作者勤奮耕耘,開創了新中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一批海派園林經典示範作品。上海市民所熟悉的西郊賓館、濱江森林公園、共青森林公園、上海植物園、東安公園、人民廣場改造等項目,既有中國園林的神韻,又有現代城市公園氣息,為後來上海城市綠化的大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仔細探究下,不難發現,每個時代的園林設計,都有著特定的時代“烙印”。下面,跟隨著園林設計院的幾件經典作品,悉數上海園林的發展變遷之路——

  80年代:賦予傳統園林新的時代內涵

  按照市政府的總體思路,上海的園林設計不光要體現生態價值,還肩負著傳承和發展傳統園林和古典建築設計技藝的重任,並且要賦予傳統園林以新的時代內涵。上海大觀園就是在那個時期完成的一件古典園林傑作。

  跟著時代的“烙印”看上海綠地變遷史

  上海大觀園位於青浦區淀山湖風景區,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根據中國清代名著《紅樓夢》的描寫設計而成的大型倣古園林建築群,歷經七年建設完成,呈現皇家園林氣派,兼有江南園林特色,是一個集觀光、旅遊、休閒的綜合性旅遊景點。

  “這個項目,除了考驗建築師、設計師對中國傳統古建築營造的能力之外,還要綜合考驗設計師們對傳統歷史文化的修養與功力。”朱祥明説,為了更好地把《紅樓夢》文字所描述的主要幾組建築還原、展現,主創設計師至少通讀了三遍《紅樓夢》,以研究小説原作,並不斷與各路“紅學專家”反復探討,精益求精,力求把一個僅僅是文字描繪的場景空間完美展現。“即使是庭園周邊的植物配置品種的選擇、植物組合的形式,都力求在原著中找到依據。”

  跟著時代的“烙印”看上海綠地變遷史

  如今,漫步在大觀園裏,沿著曲徑通幽的假山洞路,踱步經過蘅蕪苑、瀟湘館、紫菱洲、秋爽齋……聆聽紅樓曲,品嘗紅樓宴,觀賞紅樓屋,扮個紅樓人,自有一番紅樓情趣。

  跟著時代的“烙印”看上海綠地變遷史

  90年代:零距離接觸大自然和諧共存

  隨著市民生活水準的提升,人們對走進大自然的需求越發強烈,大家十分渴望近距離接觸大自然,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這個時期,上海野生動物園應運而生。

  跟著時代的“烙印”看上海綠地變遷史

  1995年建成開放的上海野生動物園,是一座集野生動物飼養、展覽、繁育保護、科普教育與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大型主題公園,也是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點。

  “我們不僅要創造一個供遊客觀賞動物的場地,更是在構建一種人與動物、人與植物、動物與植物三者和諧共處的生活模式。我們要創造的是一幅遊客在景色宜人的環境中與動物近距離的接觸、溝通、互動、歡樂嬉笑的場景。”朱祥明坦言,在目標實現的背後,傾盡了設計師們的聰明才智。“遊客希望與動物的距離是‘無限近’,設計師的安全目標是‘零危險’,為此在兇猛動物展區只能‘把人裝進籠子’讓動物來觀賞了。”

  經過20多年的實際運營,證明這種把遊客、動物、綠化環境與自然融于一體的設計理念與探索是成功的。

  新世紀:把城市和建築建在綠色中

  現今被稱為廣場公園的延安中路綠地,上海市民不會陌生,這片建於世紀之交的大型公共綠地,總佔地面積28公頃,是上海市中心最大的“綠肺”。它的建設,充分貫徹了當時國際先進的設計理念,首次實現了國內特大型城市中心區“拆房建綠”的重大創新,呈現了“把城市和建築建在綠色中”的新面貌,開創了我國中心城區大型公園綠地全開放的先河,至今仍是國內同類項目的典範之作。

  跟著時代的“烙印”看上海綠地變遷史

  延中綠地建成後,國內外很多城市前來考察。在讚嘆上海也有了“中央公園”之餘,他們大多不會想到,綠地的前身,是一片倒馬桶、生煤球爐的老城廂,也是上海舊房危房最密集的地區之一。生態建設的規劃有了,但實施起來阻力不小。當時延中綠地拆出一畝空地,平均要動遷40戶居民,一戶要補貼20萬元。一畝地800萬元的拆遷成本,在90年代是天文數字。而且“人往郊區走,樹住市中心”,這破天荒的大膽舉措,老百姓能理解嗎?

  跟著時代的“烙印”看上海綠地變遷史

  城市決策者理解生態建設的重要性,將公用事業改革中“擠”出的資金,投入到造綠中。2000年1月20日,在動遷了10000多戶居民、400多家企事業單位後,延中綠地動工了!

  延中綠地的建設,充分貫徹了當時國際先進的設計理念,首次實現了國內特大型城市中心區“拆房建綠”的重大創新,呈現了“把城市和建築建在綠色中”的新面貌,開創了我國中心城區大型公園綠地全開放的先河,至今仍是國內同類項目的典範之作。

  跟著時代的“烙印”看上海綠地變遷史

  延中綠地的建成,也拉開了上海建造大型綠地的序幕,此後數年中,上海市中心出現了多片“都市森林”。如今的上海,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曾經的“一雙鞋”到“一張報紙”、“一張床”,目前已經達到8.2平方米。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