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今日頭條探索信息扶貧,撬動三農精準脫貧

2018-07-06 14:29:54  來源:參考消息網  編輯:葛寧遠

  農民靠什麼脫貧?答案有很多種,支農政策、涉農産業、良序市場、智識資源,這些都應該有。而“信息連接”,顯然也是這道多選題的正確答案之一。

  7月2日,廣西靈山蘇屋塘村,今日頭條舉辦了一場“離農村最近”的發佈會,探索三農信息助力精準扶貧的長效模式。作為國內最大的信息分發平臺,今日頭條主動攬過助農惠農責任,宣佈推出金稻穗計劃,5億元補貼三農創作者,並表示如果模式證明有效,“將加大投入,上不封頂”。

  今日頭條探索信息扶貧,撬動三農精準脫貧

  今日頭條此番在三農信息普惠服務上的發力,對於三農群體而言,無異是久旱逢甘霖式的利好:在信息封閉、資訊壅塞成為很多農民現實痛點與脫貧掣肘的背景下,平臺以信息連接作為扶貧切口,將有效資源聚合成助農“能量場”,有助於農民們搭乘“共享信息化紅利”,更快更好地脫貧致富。

  長期以來,農村、農業和農民都是信息流動的“非活躍區”。信息赤貧狀況,也成了影響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主要因素:因為絕大多數農民都無法低成本地獲取大量三農相關信息,尤其是涉及政策、市場、科技、農資等方面的有價值信息。這導致他們跟致富路徑之間的信息連接帶,硬生生被切斷。套用那句流行語就是,“信息貧窮”限制了他們的致富想像力。

  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時代,信息對脫貧的作用或許有限。但在現代社會,“開天闢地多少年,沒有信息也種田”的境況,早已成過去時,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時代的背景下,當精準扶貧已進入攻堅期的語境中,農民脫貧,顯然更多地需要“向信息要動能”,通過借力信息流動、載入“互聯網和AI基因”,發掘出足履適配的脫貧機遇。

  揆諸當下,隨著消費升級,人們對綠色食品的消費需求日益高漲,這其實就是難得的脫貧機會。遺憾的是,許多貧困山區的農産品,卻因信息不對稱,養在深閨人未識,經常遭遇滯銷或虧損,許多農民也因此無法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前不久,有些電商玩的“臨猗滯銷大爺”的悲情行銷套路,非但無法助農,反而是給其“挖坑”。

  對三農群體來説,脫貧需要解鎖“信息扶貧”的正確打開方式;對社會各方來説,能切實幫到農民才是硬道理。近年來,很多地方都以完善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推動信息“進村入戶”,讓農民先觸網,實現“+互聯網”,繼而抵達“互聯網+”;而移動互聯網的騰飛,則讓三農信息獲取的門檻進一步變低,農民獲取信息之路,終於從PC時代的“大海撈針”走到移動時代的“精準獲取”。

  而作為最大的三農信息分發平臺,今日頭條以“信息帶動脫貧”的目標為圓心,以技術賦能為半徑,所畫出的信息扶貧的圓圈,提升了平臺對農民群體的覆蓋面與輻射力,用“信息普惠”給三農群眾帶來許多重要利好。

  移動互聯網能幫助傳統經濟社會打破時間、空間限制。今日頭條則更進一步讓三農信息有效流動,實現“普惠”。利用信息分發平臺的優勢,依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和海量用戶群體,頭條一方面將“人找信息”變成“信息找人”,實現幫扶需求與供給的高效對接和精準匹配,另一方面對優質、專業內容進行流量加持,解決了信息傳播有效性的問題。雙管齊下,也為農民提供了大量、難得的脫貧增收的機會窗口。

  例如,2017年底以來,今日頭條聯合甘肅、貴州省委網信辦,啟動“山貨上頭條”扶貧公益項目,通過直播、短視頻、小視頻、圖文等形式,為貧困地區農産品電商注入流量。截至2018年4月,“山貨上頭條”已經在36個國家貧困縣落地,累計免費為特色農産品提供超15億次曝光。微頭條發起“山貨上頭條”話題,邀請三農達人幫貧困縣售賣土特産,閱讀量3.8億。很多地方的特産因此走紅,如文縣紅桔、臨潭高原土雞、雷山黑毛豬臘肉等,大批當地農民成了直接的獲益者。

  今日頭條探索信息扶貧,撬動三農精準脫貧

  與此同時,今日頭條上活躍著不少優秀的三農創作者。像廣西蘇屋塘村的“巧婦9妹”,原先只是一名普通農婦,在大學畢業的侄子幫助下,她開始拍攝美食、農活、打理果園的農村視頻,結果大受歡迎,如今,她通過今日頭條平臺引流售賣,幫助全村賣出300萬斤水果,越來越多的村民放心地把農産品交給她售賣,是今日頭條“山貨上頭條”扶貧公益項目的代表。今年,廣西省順豐物流發的荔枝,四分之一都來自巧婦九妹。還有湖南懷化的侗族姑娘“鄉野丫頭”,通過西瓜視頻、微頭條分享當地特色美食、自然風光、民俗風情等,吸引了120多萬粉絲,成為很多人“精神上的農家樂”,也間接拉動當地旅遊事業的發展。

  “信息扶貧”,不只是要幫農民拓殖農産品銷售渠道,或幫助部分農戶轉型成“網紅”繼而通過粉絲經濟變現,更要對農民群體進行“智識雙扶”。無論是今日頭條三農頻道提供的優質圖文資訊和一鍵查詢農産品、豬價、農業機械行情;還是悟空問答入駐的大批三農問答專家,免費為三農用戶答疑解惑,都能實現“知識技術下鄉”。

  在今日頭條平臺,活躍著以“付老師種植技術團隊”、“畜牧大集網”為代表的農業技術專家,幫助三農用戶解決一線實際生産問題。以付老師團隊為例,他們分享的種植經驗和高産技術知識,在人工智能推薦技術下,獲得高效傳播。有126萬人閱讀了如何用糖幫助黃瓜高産種植,有59萬人觀看了如何不使用除草劑除草,更有不少海外華人農戶都向他們“拜師學藝”。這些實用知識,相當於“授人以漁”,既能增強很多農民的産業技能,更能促動很多人“換腦子、想法子、變樣子”,進而自主脫貧、奮力致富。

  這次,今日頭條方面推出三農補貼專項計劃——“金稻穗”計劃——不論是投入5億元,補貼三農創作者,激勵三農信息生産,還是招募30位“三農合夥人”,幫助20個國家貧困縣打造20款扶貧産品。這些都是在“信息扶貧”上做加法,為的是實現助力脫貧的乘法效應。

  今日頭條探索信息扶貧,撬動三農精準脫貧

  以“信息扶貧”為支點,以“信息普惠”為杠桿,撬動農民精準脫貧,今日頭條對扶貧新路徑的探索,為扶貧“方法論”提供了更多元的可能,這不僅僅是“輸血”,更是“造血”。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