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武漢7月15日電 (梁婷 韓江波)7月15日,全國首個“海峽兩岸考古教學交流基地”落戶湖北,基地揭牌儀式在湖北省博物館舉行。
國臺辦交流局副局長王振宇、國家文物局辦公室副巡視員朱曄,湖北省臺辦主任李建紅、湖北省文物局局長黎朝斌以及來自兩岸的200余名師生和考古界專家學者出席揭牌儀式。
湖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史前文化、楚文化、曾文化以及礦冶文化等佔有重要地位,是考古研究的重地。
湖北與台灣文物界交流合作頻繁。早在1993年,由海協會、台灣海基會、國家文物局、台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共同組織兩岸文物考古專家,組成“長江三峽文化遺産保護考察團”對沿線各地的文化遺産進行考察,成為兩岸文物界隔絕40餘年後雙方首次共同完成的田野調查。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1998年湖北省博物館為台灣複製了一套曾侯乙編鐘,開啟了湖北與台灣文博考古界合作之門。
此後,雙方交流更加頻繁深入。2008年以來,湖北省博物館先後與台灣博物館、歷史博物館、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臺科博等合作舉辦了《劍舞楚天——越王勾踐劍暨九連墩出土文物展》《金玉良緣——梁莊王文物展》《神遊武當——湖北道教文物展》《城壕的故事——屈家嶺文化特展》《鼎立三十——先民鑄鼎熔金的科學智慧特展》等大型展覽,通過不同角度展示了湖北自新石器時代到明清的珍貴文物,增進了台灣民眾對荊楚文化的了解。
國家文物局辦公室副巡視員朱曄表示,“海峽兩岸考古教學交流基地”不僅為台灣師生提供教學實習機會,為兩岸文化遺産專業人才培養奠定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將促進兩岸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兩岸文化遺産保護、學術研究、文脈傳承的共性問題,交流經驗、交換信息,共同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據悉,揭牌儀式後,湖北省文物局、湖北省臺辦將安排台灣師生參訪該省屈家嶺遺址、擂鼓墩古墓群、安居古城遺址等多個考古現場,與荊楚寶藏親密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