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嘉峪關綠色“進化論”:從“八棵樹”到“滿眼綠”

2018-07-31 09:05:23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李勝蘭

  中新網甘肅嘉峪關7月30日電 (魏建軍 徐雪 鄧斐揚)“曾經的‘八棵樹’,如今已經被林木蔥蘢的綠色包圍。”今年92歲的鄭佔乾坐著輪椅,在兒子鄭玉生的陪伴下,望著這一排曾經用汗水澆灌過的“綠色城墻”,內心難以平靜。作為新中國第一代養路人,鄭佔乾自己也沒有想到,昔日的戈壁荒灘,如今和江南水鄉一般被綠色環繞。

  7月30日,記者來到了位於甘肅河西走廊西段的嘉峪關市,這裡風沙大、鹽鹼嚴重,年降水量88.4毫米,而年蒸發量達2000毫米以上,在這裡,“植樹遠比生娃難”。也正是這樣的艱苦環境,涌現出了一批批像鄭佔乾一樣的造林人。

  在嘉峪關西郊,國道312線之側,有八棵樹一字排開,挺拔高俊,枝幹粗壯,單人不能和抱。這八棵樹,就是鄭佔乾和工友們在上世紀50年代栽植的。

  鄭佔乾回憶,那時風沙瀰漫,他們用爐棍和鐵勺挖開堅硬的沙土,把剛剛返青的楊樹枝條埋了進去,不曾想,這些枝條從那時起,就把稚嫩的根系扎進了戈壁,在一代代養路人地精心呵護下,逐漸長成了“參天大樹”。

  “一壺水,一口乾糧再加‘11號’,‘11號’就是兩條腿,需要徒步15公里路去植樹。”嘉峪關公路管理局局長楊向軍介紹説,那個年代,不是一般得苦,往西走,越來越荒涼。正是因為第一代養路人在腳步丈量過的土地上播撒了綠色的種子,才讓今日的戈壁“黃綠交錯”,甚至在個別地方,蔥鬱早已覆蓋了黃沙。

  今年68歲的徐德福1970年就開始了自己的養路生涯,他説,雖然大家都知道“要想富,先修路”,但是這裡的自然環境惡劣,即使修了路,如果沒有廣袤的植被保護,很快也就被黃沙吞噬了。近40年的時間,他和工友們栽下了無數棵樹苗,一起見證了嘉峪關道路的四通八達。“古絲路再現繁華。”他説。

  “它們比我大幾個月,就和我的兄弟姐妹一樣。”鄭玉生説,老爸曾告訴他説母親懷孕四個月的時候,一起種下了這幾棵樹,他們家三代“養路人”與路和樹有著不解之緣。如今老爹年事已高,自己也已退休,但侄女依然在公路養護的道路上播撒著“點點綠色”。

  嘉峪關公路管理局黨委書記沈維宏告訴記者,幾十年來,一代代嘉峪關公路人傳承“八棵樹”精神,甘當路石的初心,紮根戈壁,在荒灘上鑄就了通衢大道,為保障嘉峪關甚至“絲路大通道”做出了巨大貢獻。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