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一村一特色 武漢武昌區用心用情對口幫扶 聚力提升“造血”功能

2020-10-16 15:21:11  來源:長江日報  編輯:石麗敏

  原標題:一村一特色 戶戶有項目 人人有門路用心用情對口幫扶 聚力提升“造血”功能

武漢武昌區:用心用情對口幫扶 聚力提升“造血”功能_fororder_01

三店街第二屆龍丘瓜蔞節在徐貴村百姓文化廣場舉行。丁越強 攝

武漢武昌區:用心用情對口幫扶 聚力提升“造血”功能_fororder_03

整潔寬闊的鄉村公路。黃夢雲 攝

  【我們的全村福】

  10月14日,徐貴村百姓文化廣場熙熙攘攘、人聲鼎沸,“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新洲區三店街第二屆龍丘瓜蔞節在這裡熱鬧舉行,當地村集體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現場展銷龍丘瓜蔞、龍丘豆絲、桃膠等各類特色農副産品。當天,網紅主播“策巴子”線上直播帶貨吸引近6萬人在線觀看,網友們紛紛搶單,線上成交價值3萬多元的産品;線下400多斤瓜蔞僅4個小時就被搶購一空。

  在大別山下,舉水河畔,一幅幅欣欣向榮的新農村景象映入眼簾,但生活在這裡的群眾也曾在貧困線下掙扎多年。如今,武昌區對徐古街、三店街實施對口幫扶5年以後,這裡的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徐貴村四百畝瓜蔞子年銷售額達400余萬元;將軍山村4000畝油茶碩果纍纍,村裏人人有了脫貧門路;烏缽窯村村有産業、人有事做,僅20棟羊肚菌大棚一年創收15萬元……23個貧困村完成了從貧困山村到活力四射美麗鄉村的嬗變,其423戶貧困戶也解鎖幸福密碼,從“平均貧窮”走向了“共同富裕”。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武昌區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堅持黨建引領,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戰鬥堡壘作用,並將駐村第一書記黨組織關係轉入扶貧村黨組織,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昌周周講主題學習活動、主題黨日活動等開到貧困村、開進貧困戶,開到田間地頭,形成了較好的工作氛圍。

  為讓對口幫扶地區的群眾儘早擺脫貧困,武昌區“一村一特色”因地制宜地選擇發展産業項目,按照幫扶工作的“五到位”——項目規劃論證到位、幫扶資金落實到位、村“兩委”組織到位、幫扶對象參與到位、駐村隊員跟蹤到位,科學精準實施幫扶,從政策、資金、産業、就業、基礎設施建設、教育、文化等方面開展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口幫扶工作。據悉,2020年上半年,武昌區委主要負責人作為第一責任人,由區扶貧辦統籌協調,對23個貧困村均派駐了3人以上的駐村工作隊。5年來,武昌區先後確定了53個對口幫扶單位,先後選派550余人次優秀幹部,累計投入幫扶資金逾6000萬元,籌集社會捐贈資金達300余萬元。23個貧困村先後確立了包括蔬菜種植、水産養殖、林果花卉、光伏發電、村企聯營等在內的68個扶貧項目並全部落實,年均為村集體增收360萬元。此外,武昌瞄準農村公路、安全飲水建設,大力完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重點實施路網全覆蓋、村村通等項目27個,硬化多功能活動場2300平方米,安裝健身器械253套。

  “武昌區在對口幫扶過程中,更加注重打造被幫扶地區的‘造血’能力。”區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投入為當地經濟發展夯實了産業基礎,讓群眾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為脫貧攻堅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我家的故事】

  非遺傳承人親自教 設備免費送上門

  貧困戶“修成”老字號豆絲製作技藝自己開作坊

  “做夢都沒有想到,我能學到武漢老字號豆絲技藝,還能在自家開加工作坊,政府這是給我家送來了鐵飯碗啊。”10月14日,在武昌區戶部巷老謙記豆絲店免費學習了將近一個月的馬文秀學成歸來,在自家院子盤算著如何放置各類機器。

  電餅棒、磨漿機、切絲機以及封口機等製作豆絲需要的設備,都由武昌區統一購買捐贈到家。貨架、桶、攤豆絲用的耙子等一些必不可少的配件都由戶部巷老謙記老闆沈祖學幫忙配置齊全送上門來。眼看著家裏的熱鬧景象,馬文秀笑得合不攏嘴。

  馬文秀是新洲區三店街黃崗村的一名貧困戶,家中70多歲的婆婆身患多種疾病,長年吃藥,需要人照顧,年幼的孩子還要上學,全家生活只能靠丈夫到工地上打零工維持。“遇到疫情了,丈夫沒有活幹,家裏的收入來源也就斷了。”馬文秀一家的困局也牽動著武昌區扶貧幹部金龍的心。

  金龍説,武昌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鼓勵金融、文旅、商貿等相關企業優先為對口貧困人員提供就業崗位。因此,金龍找到了非遺傳承人沈祖學。老謙記豆絲傳承了百年製作工藝,如今已經發展成為年銷售15萬斤豆絲的企業。沈祖學聽説後,跟著扶貧工作隊來到馬文秀家裏考察,當即決定收馬文秀為徒,教她做豆絲。

  “浸泡米、豆子,再磨漿、攤餅,晾幹切絲,最後曬乾裝袋,每一步都有嚴格標準。最難的就是磨漿,漿磨得太幹了攤不開,太稀了容易成糊。”如今馬文秀已經能全程獨立操作,製作符合標準的老謙記豆絲。她感慨:“過去一個月老謙記包吃包住,我才能安心學習,在這麼短時間內掌握基礎技巧。如今,一人學技,全家都有活兒幹了。”

  沈祖學透露,待馬文秀的豆絲作坊正式運作後,“我都收購過來,她還可以到我們的工廠來繼續打工學習,一天有100多元收入”。

  據悉,武昌區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摸清對口幫扶貧困勞動力疫後返崗需求,開展線上線下就業扶貧招聘活動。過去5年來,武昌區已經幫助167位幫扶對象就業。

武漢武昌區:用心用情對口幫扶 聚力提升“造血”功能_fororder_04

第五期“農夫市集”熱鬧非凡。譚德磊 攝

  24小時智慧貨櫃裝滿土特産

  掃碼購買還能扶貧

  6月24日,武昌廉政文化公園熱鬧非凡,武昌區中華路街第五期“農夫市集”在這裡舉行,助力新洲貧困戶銷售特色農副産品。

  “我這個土雞蛋是山里正宗土雞下的蛋,純天然養殖,只喂玉米、麥麩和青草。”57歲的方取勝一邊向前來諮詢的市民熱情推介,一邊掏出手機,播放自己拍攝的土雞生活的原生態環境短視頻。當天,他帶了7000多枚土雞蛋、鹹鴨蛋和皮蛋,一枚售價1元。不到兩小時,上市的蛋即被一搶而空。

  方取勝是徐古街周山村的一名貧困戶。2018年,他到三店街院墻村承包了100畝荒地,辦了一座養雞場,散養了7000多只土雞,每年銷售收入約5萬元。村裏還為他免去了前兩年的承包費。

  武昌區扶貧辦介紹,該期“農夫市集”展銷活動共設置60余個攤位,由該區對口幫扶、來自新洲區23個貧困村的貧困戶、專業合作社、16家扶貧企業現場擺攤,銷售多達136種農副産品,共賣出農副産品價值約21萬元。目前,武昌區已組織開展“農夫市集”五期,現場銷售農特産品近百萬元。

  像“農夫市集”這樣在武漢市民中走紅的還有武漢消費扶貧專館:掃碼開門、選購商品、關門結算,市民可直接用手機掃碼,打開24小時智慧“淘小櫃”,現場購買土特産。武昌開了全市第一家這樣的扶貧專館。

  武漢消費扶貧專館·武昌館位於武昌區機關荊南街辦公區,佔地面積約70平方米,館內設置新洲區、黃陂區、蔡甸區、江夏區4個武漢扶貧産品專區以及神農架林區、恩施州、湖北省綜合扶貧産品專區3個省內扶貧産品專區。館內農副土特産品有近400種,貨值達15萬元。

  武昌區還搭建對口幫扶的貧困地區農副産品線上平臺“武房小店”和線下平臺“武旻農業合作社”,鼓勵單位企業和社區優先採購,定向直供直銷機關、學校、小區和企事業單位。

武漢武昌區:用心用情對口幫扶 聚力提升“造血”功能_fororder_02

長崗山村400平方米農耕文化館。黃夢雲 攝

  四百畝瓜蔞年銷售額逾400萬元

  20貧困戶每戶年均增收近萬元

  “我管了20畝黃金茶園,負責砍雜、施肥、除草、整枝、補苗等工作。”10月12日,徐古街長崗山村貧困戶徐國喜和老伴正在自己管護的一片茶園查看。因病致貧的他,現在不用出村就可以在黃金茶園裏定點定崗上班,每年可以增加5000元收入,目前已經實現了穩定脫貧。

  村委會主任徐貴平介紹,自2016年起,長崗山村黃金茶種植209畝現已初見成效,今年採茶近150斤,以後還會逐年遞增。目前已經開始新建廠房和炒茶機械,建成後長崗村自己加工黃金茶,可安排6戶貧困戶打工增收致富,每戶年收益在0.5萬元以上,6戶合計年收益超過3萬元。

  筆者了解到,在武昌區公安分局和武昌區地方金融工作局的幫扶下,長崗山村先後因地制宜發展了光伏發電、油茶種植、民宿、農博館、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確保村級和貧困戶收益。徐貴平介紹:“根據項目需要,我們設置了護林、防火、保潔、光伏管護等公益性崗位,優先讓困難群眾就業,讓貧困戶跟著産業走,人均每月可以掙到500元工資。和徐國喜一樣,村裏的貧困戶都已經脫貧了。”

  無獨有偶,瓜蔞産業已經成為三店街當地的脫貧攻堅支柱産業。其中,徐貴村瓜蔞基地已流轉土地400余畝,每年畝産近萬元,年銷售額達400余萬元。該村每年可從瓜蔞基地獲得固定分紅10萬元,增加村集體收入。基地聘用近2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家門口”務工,每戶年均增收近萬元。基地還帶動163戶村民獲得土地流轉費,戶均增收約760元。

  瓜蔞合作社理事長蔡若薇介紹,2018年,武漢中農瓜蔞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徐貴村成立,瓜蔞收穫的季節能吸納附近百餘名村民就業。該村67歲貧困戶徐友山,老伴有殘疾,獨子在外地務工,他在基地已工作兩年。“活不重,砍樹、除草、摘瓜、搬瓜,我都能做,還可以回家照顧老伴。一年有1.5萬元的收入。”徐友山説。

  “我們主要以産業扶貧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以消費扶貧促進貧困戶脫貧增收。”武昌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徐貴村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孫志翔介紹,三店街正在規劃建設千畝瓜蔞生態示範基地,引進農業科技企業和優良品種,發展瓜蔞種植産業。

  培訓教師、打造學校、開辦書屋

  轉化教育優勢助推鄉村脫貧

  “村裏孩子隨時可以到這裡閱讀學習。”7月29日,徐古街烏缽窯村寬敞明亮的農家書屋裏,村支書孫炳紅告訴筆者,武昌區教育局捐贈的價值10萬元圖書,除了幫扶徐古中心小學,剩下的都佈置這裡了。如今,農家書屋成為新洲區標杆書屋,孩子學習有了好去處,學習的勁頭也更足了。

  烏缽窯村是武昌區教育局對口幫扶的貧困村,村裏有1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長期以來,受限于自然環境閉塞、優質師資欠缺、校園設施落後等因素,學校教學品質遠低於武漢市平均水準。

  因此,武昌區教育局利用“學在武昌”得天獨厚的品牌教育優勢,不間斷組織兩區學校間互動:

  邀請武漢市20多位大學生志願者,為徐古100多名留守兒童進行文化補習和心理疏導;組織武昌區中小學生上街賣報紙攢下4萬元,購買檯燈和字典贈送給徐古各中小學貧困學生;徐古街中小學6位校長,先到武昌實驗小學和武珞路中學學習交流,兩所窗口學校則派出骨幹教師,走進徐古初級中學“傳經送寶”,並形成對口幫扶徐古街全部中小學校的教育扶貧方案。

  2019年11月,武昌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易振波來到徐古,雙方簽署共建協議:依據徐古教師隊伍建設需求,為其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培訓與指導;指導徐古開設特色課程,打造特色學校;利用自身資源為徐古學生提供校外活動場地設施,協助開展學生實踐教學活動;幫助徐古購買1-6年級全套音樂網絡教學課程。

  “教育,是最基礎、最根本的扶貧工程,但同時也是一項艱巨、漫長的工程,必須久久堅持,才見功效,將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鏈條,確保高品質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區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説。(文:黃哲 譚德磊 劉金峰 況昕昀 劉弘泰 晏三治)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