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成都 超大特大城市探索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

2022-04-26 08:59:43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宋姝君

成都 超大特大城市探索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

  金堂縣三溪鎮群眾開展舞龍表演。

  雨生百谷,萬物更新。穀雨時節,在成都平原的田間地頭,村民們抓緊撒谷育秧、種瓜點豆,到處是忙碌的春耕景象。作為擁有超過2000萬常住人口的超大特大城市,成都“大城市帶大農村”的特徵明顯,“米袋子”“菜籃子”保供壓力大、都市現代農業價值提升速度慢、一二三産業融合程度不高等問題,成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面臨的挑戰。  

  近年來,成都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等重大機遇,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統籌謀劃、一體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協調聯動、互聯互促,大力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不斷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探索走出一條超大特大城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之路。  

  □文弦(圖片由成都市農業農村局提供)

  內外兼修 實施“米袋子”“菜籃子”強基行動

  民以食為天。充足的糧食供給,對於超大特大城市運行而言,既是“壓艙石”,也是“定心丸”。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兩條底線任務之一。

  2020年以來,成都實施“米袋子”“菜籃子”強基行動,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開展遏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等專項整治,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58.04萬畝。2021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572.8萬畝、産量230.6萬噸,出欄生豬417萬頭,多種肉類以及蛋、奶供應充足。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人口不斷增加,為了持續做好重要農産品穩産保供,成都堅持“米袋子”“菜籃子”內外兼修:全面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建立60萬畝常年蔬菜基地認定保護制度,穩定常年菜地保有量。同時,與甘孜、阿壩、涼山、攀枝花、廣元以及甘肅等地蔬菜基地進行合作,調集蔬菜入蓉。

  在“米袋子”方面,成都持續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一帶、十園、百片”糧食産業園區示範創建,全力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産量。

  2021年9月,四川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印發《成德眉資都市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示範區總體規劃》,提出建設“米袋子”“菜籃子”供應體系、打造千億級區域特色産業集群等24項重點任務。同時,建立跨區域協同推進工作機制,編制農業農村區域空間規劃“一張圖”,打造成渝地區乃至國內城市群地區農業農村高品質發展典範。

  建圈強鏈 構建“4+6”都市農業産業體系

  走進位於成都天府新區的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20層高的“葉菜工廠”的蔬菜長勢喜人。由於“葉菜工廠”具有高效穩定、安全潔凈等特徵,該模式目前已在成都7個區(縣)得到推廣,並吸引省內外多個團隊前來學習觀摩。

  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與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的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以及農業農村部批復建設的“成都國家現代農業産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支點,設有都市農業重點實驗室、垂直農業展示中心、智慧農業研究中心等,致力於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科技創新中心。

  近年來,成都以現代農業園區為載體,加大各層級農業園區培育建設力度,培育壯大特色農業産業集群,優化農業生産結構和區域佈局,不斷提升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

  成績亮眼的同時,不久前公佈的一組數據顯示出成都農業的短板:科技支撐力較弱,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僅62%,低於發達城市水準;農業綜合産出效益不高,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率73.17%。

  如何突破?成都探索的路徑是:大力推動實施都市現代農業“建圈強鏈”,打造都市現代農業産業生態圈——分産業研究制定專業化政策工具包,做實優質糧油、生豬畜禽等4大保障性産業,做優現代種業、數字農業等6大引領性産業,加快構建“4+ 6”都市農業産業體系。

  成都規劃的20個産業鏈中,農業板塊有“現代種業産業鏈”入選。依託位於邛崍的天府現代種業園,在産業鏈前端,積極爭取國家農作物分子技術育種中心等高能級研發平臺在蓉佈局;在産業鏈中端,瞄準國際國內種業20強龍頭企業,吸引一批領軍型育繁推一體化重大種業項目落地發展;在産業鏈後端,持續做優天府國際種業博覽會等會展品牌,搭建國際國內種業技術成果和産品交易平臺,提升現代種業發展水準。

  成都還將完善四級園區梯次培育體系,加快推動創建一批具有較強帶動力的農業現代化示範園區。同時,加快集聚一批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農産品精深加工高能級項目,推動鏈主企業、公共平臺、仲介機構、産業基金、領軍人才等多元主體集聚共生、協同增效。

  價值轉化 持續做優公園城市鄉村表達

  走進蒲江縣成佳鎮同心島茶園,站在觀景臺上放眼望去,一排排茶樹隨著地勢的起伏錯落有致,遊客身背竹篼,穿行在茶園裏體驗採摘樂趣,一幅茶旅融合的生態畫卷躍然眼前。近年來,同心社區依託良好的生態本底,打造出彩林和茶園相融共存的“彩色茶林”和立體彩色景觀節點“一環八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體驗遊玩。

  曾經,成都的休閒農業、旅遊農業發展多數以觀光和採摘為主,一二三産業融合度不高,高品質特色功能挖掘不夠深入,城鄉生活服務功能發揮不足。

  面對這樣的挑戰,成都將川西林盤作為鄉村生態價值轉化的重要載體,創新探索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初步形成以綠道為紐帶,以川西林盤、精品民宿等相互支撐的旅遊目的地,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新路徑基本形成。

  今年,成都以8300余個有保護利用價值的川西林盤資源為依託,啟動保護修復川西林盤210個,拓展“林盤+”文化創意、健康養生等新業態。同時,通過實施國家等級民宿、本土精品民宿培育計劃,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活動等,加快營造生態型、沉浸式消費新場景,促進農業由單一産業向複合産業、低端供給向中高端供給轉變。

  按照計劃,到2022年底前,全市將完成規劃建設保護修復1000個川西林盤,提檔升級精品林盤168個,展現“岷江水潤、茂林修竹、美田彌望、蜀風雅韻”的動人圖景。

  “成都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魂’,以公園城市為‘形’,統籌生産、生活、生態,兼顧空間、結構、規模,加快規劃建設彰顯公園城市特質的美麗宜居幸福鄉村,持續做優公園城市鄉村表達。”成都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人勤春來早,奮進正當時。立足新形勢新任務,成都正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推動農業全面升級、鄉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在天府大地上奮力描繪出一幅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的新畫卷。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