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洛陽創建東亞文化之都 | 隋唐洛陽繁華景 古今輝映定鼎門

2022-07-11 09:45:16  來源:洛陽日報  編輯:宋姝君

洛陽創建東亞文化之都 | 隋唐洛陽繁華景 古今輝映定鼎門_fororder_res16_attpic_brief

  霞映定鼎門

洛陽創建東亞文化之都 | 隋唐洛陽繁華景 古今輝映定鼎門_fororder_res19_attpic_brief

  從定鼎門遠眺伊闕

洛陽創建東亞文化之都 | 隋唐洛陽繁華景 古今輝映定鼎門_fororder_res22_attpic_brief

  青蔥掩映定鼎門

  定鼎門是隋唐洛陽城中軸線最南端的城門,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年長”的古代都城城門,它見證了多個王朝興衰更迭和無數歷史事件發生。如今,隨著隋唐洛陽城保護展示工作的推進,消失近千年的定鼎門重新屹立在中軸線上,再現盛世隋唐非凡氣象,成為展示洛陽十三朝古都厚重歷史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

  01 滄桑變遷古城門

  定鼎門這個名字,最早是郟鄏東門之名。郟鄏,古時指洛陽。西晉皇甫謐在其著作《帝王世紀》中分析稱,成王定鼎郟鄏,郟鄏東門之所以叫定鼎門,是因為九鼎從這裡入城。

  可見,一座城門如果能叫定鼎門,其地位一定不會低。

  在隋唐洛陽城中,定鼎門是外郭城的正南門,相當於隋唐洛陽城的正門,位在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南與伊闕相對,北以天街與天津橋相連,並與端門、應天門、明堂等遙相呼應,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定鼎門,始建於隋,初名建國門,唐時更名定鼎門。史料記載,定鼎門正式啟用於隋大業二年(西元606年)正月,隋煬帝是第一個通過這座城門的古代帝王。以後,該城門相繼被唐、後梁、後唐、後周和北宋定為郭城正門,其作為郭城南垣正門的時間長達530年。

  這一記載也得到了考古發掘的證實。發掘顯示,定鼎門城門建築可分為5期至6期,最早建築為隋代,最晚的為北宋末年,説明自隋至北宋的530年間,定鼎門一直在使用,城市基本格局如城市中軸線、城內路網結構等沒有發生大的變化。這也讓定鼎門成為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沿用時間最長的古代都城城門。

  發掘資料顯示,定鼎門由平面呈長方形的墩臺、三個門道、東西飛廊、東西兩闕和左右馬道組成。東西飛廊和東西兩闕分別位於墩臺兩側,和墩臺呈平行對稱分佈,這種門闕形制目前僅見於定鼎門遺址,在國內其他地方還沒有發現,這和同時期西京大明宮含元殿遺址和東都宮城正門應天門遺址不同。後者和如今北京故宮午門相倣,飛廊呈曲尺形,連接墩臺和飛廊。

  02 車馬喧喧連絲路

  定鼎門濃縮一段盛世的記憶。晚唐詩人禇載曾賦《定鼎門》:“郟鄏城高門倚天,九重蹤跡尚依然。須知道德無關鎖,一閉乾坤一萬年。”

  2008年,考古人員對定鼎門大街延伸出定鼎門外的部分進行了發掘,發現最寬處達到140米,而且這條道路的路土多達16層,最早的為隋代路土,最晚的為新中國建立前後的路土,説明自隋唐洛陽城建設之初,直至新中國成立前後,這條道路一直在使用,時間超過1300年。

  更罕見的是,考古人員在定鼎門外不遠的分別屬於晚唐和北宋初年的路面上,發現了大量人和動物的足跡及車轍,其中動物蹄印有駱駝、馬、牛、驢等的蹄印;人的足跡有穿鞋的,也有光腳的。各種足跡及車轍清晰完整,讓人依稀看到了當年定鼎門外車水馬龍的熱鬧場景,尤其是駱駝蹄印的發現,為“洛陽是絲綢之路起點之一”説提供了新的佐證。

  考古人員推測,這些印跡能夠保留下來,應該非常偶然。大概是在一場大雨之後,人、動物和車輛從這條道路上經過,因雨后土質鬆軟,所以留下了清晰的印跡。這些印跡留下之後不久,一場洪水來到,洪水攜帶的淤泥掩埋了這些印跡,使這些印跡歷經千餘年而得以完整清晰地保存下來。

  定鼎門附近坐落著兩個裏坊,分別為明教坊和寧人坊。寧人坊裏有龍興寺,明教坊內有龍興觀,隔著天街對峙,非常壯觀。現在的兩坊一街已經成為遺址公園,對市民開放。

  定鼎門遺址是絲綢之路鼎盛時期東方起點的代表性遺存,與隋唐洛陽外郭城城墻、裏坊、道路、水系等遺存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都城的城市規劃特徵,展現了隋唐時期中國古代都城規劃的典型禮制特徵,並對唐代東亞城市的規劃建設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03 隋唐氣象今又現

  有城門,自然就有管理者。隋唐時期,城市執行嚴格的門禁制度,對城門和坊門的開啟時間有嚴格的規定。

  比如,唐代實行街鼓制度,根據鼓聲城門和坊門依次關閉。文獻記載,唐代設置城門郎掌管城門開啟,設城門郎四人,從六品上;門仆(看門的僕役)八百人。城門郎掌京城、皇城、宮殿諸門開閉事宜,城門的開啟和關閉順序亦有嚴格的規定,長安和東都兩京採取相同的管理制度。

  北宋時期,裏坊制度逐漸崩潰,城市越來越開放,但對城門的管理不但沒有鬆弛反而更完備,包括路政稅收等很多措施都是通過對城門的管理來完成的。

  在定鼎門遺址發掘中,出土了大量帶印戳文的板瓦殘件,其中印文“供內□□日”較多,是隋唐時期修造管理制度的反映。文獻記載表明,官方機構的修造有嚴格的規定和制度。隋唐時期,專門設將作監管理都城、宮廟、官府等國家設施的營造。《唐六典》載:“將作監:大匠一人,從三品。少匠二人,從四品下。將作大匠之職,掌供邦國修建土木工匠之政令,總四署、三監、百工之官屬,以供其職事……”

  千年之後,定鼎門的管理者已從城門郎變為文物保護工作者。

  2009年,定鼎門遺址博物館開館。2014年,定鼎門遺址作為絲綢之路中國境內22個遺址點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如今,站在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前,青磚灰瓦,透露出歷史的厚重與滄桑;高大的城墻與巍峨的闕樓,顯示出盛唐的繁華與雍容。走進其中,門道、馬道、墩臺、隔墻等遺跡就在腳下,一盞盞宮燈將門砧石、車道石等歷史遺物點亮,讓人頃刻夢回大唐。

  洛報融媒記者 劉嘉儀

  (本文配圖均為資料圖片)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