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禮陂鎮洋陂村以黨建引領為核心,通過黨組織與服務群眾、鄉村治理、集體經濟發展相融合,不斷完善“黨建+居民自治+産業發展”治理模式,持續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水準,匯聚基層黨員群眾力量,共繪鄉村善治新畫卷。
以黨建為“舵” 把好基層治理大方向
洋陂村地處偏僻,居民對於法律法規、富民政策也不甚了解,如何實現從“無序”到“有序”,如何在鄉村治理方面有所突破?這是洋陂村黨支部長期以來思索的問題。
洋陂村從黨建引領隊伍建設上尋找突破口,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打好鄉情牌,招收吸引退役軍人、應屆大學生、本地鄉賢等,組建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法律明白人”普法服務隊,並通過“組織領導、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形式,發揮黨員幹部在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振興項目建設等方面的引領作用,充分調動村民參與村級管理的積極性。
以自治為“槳” 載入基層共建新航道
該村著力構建黨支部帶頭、社會協同、群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化社會治理體系,形成黨員、群眾同心同德同力的局面。
創建法律明白人調解工作室,打造由老支書、老村主任、老幹部等“法律明白人”組成的“老母舅”調解室,形成群眾“找得到、叫得響、信得過”的特色調解品牌,依法依規調解村民矛盾糾紛30余起,其中“極大難”案件5件。
始終堅持農民在鄉村治理中的主體地位,依託村民代表會議、村民理事會等形式,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協商格局,建立健全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通過定期張貼“道德紅黑榜”,推動和引導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今年以來,張貼道德紅黑榜2期,充分調動了群眾參與到美麗家園建設的積極性。
以産業為“帆” 注入鄉村治理新動力
洋陂村精準分析現有産業情況,以筍製品生産為特色主導産業,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
該村通過“黨支部+村辦公司+企業+農戶”發展模式,成功推動了筍製品加工行業的蓬勃發展,預計年産量達5000噸、年産值突破2000萬元,可為村民提供150多個工作崗位,幫助村民開闢了新的收入途徑;同時,調優産業結構,指導村民將毛竹山作為資産入股鄉賢創辦的林業生産公司,預計將有1萬餘畝毛竹山入股,每戶村民年收入可增加4500元,村級集體經濟每年增收10萬餘元。該村逐步形成竹筍培育、筍製品加工、産品包裝、市場銷售的全産品鏈條,跑出了“黨建鏈”助力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加速度”。
如今,走進洋陂村,呈現在眼前的是祥和、知禮、誠信、文明的蓬勃景象。(文 戴嘉駿 何晶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