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我們迎來了冬日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大寒之後是立春,冬去春來,開啟新一輪的循環往復。大寒前後,年味漸濃,作為辭舊迎新的關鍵轉捩點,民間有“大寒迎年”的風俗,家家戶戶都在忙著籌備過年的東西,還有“做牙祭”“掃塵”“貼年紅”等習俗,濃濃的節日氛圍傳遞出人們對新年美好生活的期待與盼望。
由北京市文旅局和國際在線聯合推出的“中國節氣裏的京味非遺”系列短視頻大寒篇,聚焦剪紙和烤肉季烤肉製作技藝兩大京味非遺,為您全方位展示老北京的滿滿年味兒。
寒盡春生,大寒民俗知多少
《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解釋道:“大寒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由此可見大寒時節的寒冷。雖然寒冷,可由於大寒臨近春節,其習俗中頗有辭舊迎新的意味,代表性的民俗有食糯、掃塵、縱飲、做牙祭、貼年紅等。所謂“食糯”,就是吃糯米製作的食物,糯米味甘、性溫,食之具有禦寒滋補功效,一口溫暖軟糯的糯米製品入口,冬季的寒冷似乎也一掃而空了。而“做牙祭”亦稱為“做牙”,原本是祭祀土地公的儀式,祭拜完土地公之後,僱主通常會把祭品分給夥計們改善伙食。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亦是進補的好時節。可適當吃些白菜、油菜、胡蘿蔔、菜花等味甘蔬菜,以逐漸適應即將到來的春季陽氣升發的氣候特點。此外,大寒時節也要注意頭頸、腰、膝、踝部位的保暖,預防感冒、頭痛、頸椎病發生。
從剪紙到烤肉,京味非遺年味濃兒
大寒民俗之一的“貼年紅”,即貼春聯、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窗花等的統稱。剪紙又叫刻紙,是一種鏤空藝術,也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剪出的是無窮韻味,凝聚起萬千祝福。中國剪紙文化歷史悠久,流派多樣。北方剪紙以簡潔明快的線條為主,南方剪紙則更注重細膩的刻畫和細節的把握。在春節、元宵節等節日,人們常用剪紙來裝飾房屋,營造喜慶的氣氛。滿目的紅色裏,年味兒便也呼之欲出了。
“大寒”主題剪紙 攝影 董曉麗
而説到年味兒,吃一定是人們繞不開的話題。北京人説起烤肉,一定會提到“南宛北季”,即南城的“烤肉宛”和北城的“烤肉季”。南城“烤肉宛”專注于烤牛肉,北城“烤肉季”則以烤羊肉見長。
“烤肉季”誕生於清代道光二十八年。清代什剎海荷花市場每年農曆五月初一開市,從七月中旬持續至九月初九前後,此時,創始人季德彩就會推車到銀錠橋畔支攤賣烤羊肉,香飄十里,吸引不少人前來光顧,烤肉季的名號也就慢慢傳開了。其後,季家烤肉技藝經幾代傳承,日趨成熟完善,逐漸由攤商變為坐商,在銀錠橋畔建立“烤肉季”字號。從創立至今,“烤肉季”從未離開什剎海,已成為這一地區富有特色的風味名吃。2008年,牛羊肉烹制技藝(北京烤肉製作技藝)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沒有什剎海,就沒有北京城”
什剎海位於西城區東北部,包括前海、後海和西海(又稱積水潭)三個水域及臨近地區。湖邊垂柳掩映著寬宅大院,周圍各類名勝古跡林立,漫步其中,歷史的滄桑與現代的商業繁華交融,歲月沉澱的厚重感便撲面而來。
一句“沒有什剎海,就沒有北京城”道出了什剎海之於北京城市規劃的重要地位。大運河北京段的什剎海在700多年前曾是京城繁盛的漕運碼頭,《元史》中用“舳艫蔽水”四字描述當時的盛景。
什剎海 圖源 首都之窗
元代定都大都(位於今北京市區)後,為解決大運河運送到通州的物資進都不便的問題,郭守敬被任命主持貫通通州至大都運河的工作,即打通京杭大運河的“最後一公里”。最終,郭守敬找到了充沛水源、設立二十四閘,使漕船逆水行舟,沿通惠河從通州駛入大都,把各地豐富的物産源源不斷送進北京城,而這終點即如今的什剎海。
現如今,什剎海已成為北京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漫步湖畔,兩岸煙火氣升騰,各類咖啡館、酒館林立,于輕鬆的氛圍中,讓您感受北京獨特的鬆弛感;恭王府、銀錠橋、鼓樓……周邊各類景點密集分佈,帶您看盡北京的悠悠歷史。(文/韓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