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記者手記:中歐班列(西安)緣何能頻頻刷新紀錄?

2025-03-13 18:18:03  來源:新華網  編輯:李勝蘭

  走進位於西安浐灞國際港的西安國際港站,一列印有“中歐班列(西安)”標誌的鋼鐵長龍緩緩啟動,駛向遠方。

  這裡是全球中歐班列最密集的樞紐之一。2025年開年至今,西安國際港站多次刷新該站中歐班列日裝車紀錄,單日裝車最高達1314車;2月28日,西安國際港站開行中歐班列24列,平均一小時就有一趟中歐班列發出或抵達,創該站單日到發中歐班列最高紀錄。

記者手記:中歐班列(西安)緣何能頻頻刷新紀錄?

這是位於西安浐灞國際港的西安國際港站。(受訪者供圖)

  記者採訪發現,這支橫貫歐亞的“鋼鐵駝隊”頻頻跑出“加速度”背後,離不開陸海聯動織密的全球物流網絡、數字引擎帶動的運輸效率,以及多方向多通道帶來的穩定增量。

  “過去貨物從浙江到歐洲要走40多天海運,如今通過‘西安港+跨裏海’線路,15天就能抵達,這有效解決了企業的倉儲和運輸時效等問題,我們合作的客戶也從以往的15家增長到目前的43家。”西安克拉克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向南指著碼頭上堆積如山的集裝箱感慨。

  這種“陸海內外聯動”的模式,是中歐班列打破地理限制的關鍵。目前,西安國際港站已與青島、寧波等沿海港口合作開通6條鐵海聯運班列,貨物“一站式”轉運至內陸樞紐,再通過18條國際幹線輻射歐亞。2024年,跨裏海班列將運輸時效從23天壓縮至11天,已基本實現“天天班”。

記者手記:中歐班列(西安)緣何能頻頻刷新紀錄?

西安國際港站,一列中歐班列(西安)正在駛離。(受訪者供圖)

  在西安國際港站,記者還見證了3小時換裝背後的“效率密碼”。“以前每趟班列要帶兩釐米厚的紙質單據,口岸審核就得耗時三四天,現在數字化平臺讓中哈鐵路、海關數據無縫銜接,集裝箱‘即到即辦’,智慧調度系統自動匹配運力,3小時就能搞定!”中哈(西安)商貿物流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蔣昊辰舉起手機,螢幕上實時跳動著集裝箱的電子倉單、貨物信息。

  這場“效率革命”直接帶動企業貨運量快速增長。西安普菲特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去年發往中亞的貨櫃從1200櫃增長至4000櫃,公司副總經理李想直言:“過去不敢接急單,現在客戶今天下單,明天就能裝箱。”

  數字化不僅讓物流“跑得快”,更讓成本“降得低”。中歐班列智慧訂艙平臺將綜合物流成本壓縮20%,返程貨物分撥站點增加後,企業運費再降10%。在西安國際港站的智慧場站系統大屏上,每一列班列的裝載進度、貨物軌跡清晰可見。“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花錢”正在變成現實。

  “儘管國際市場風雲變幻,但我們的班列從不會停擺。”西安鐵路局西安鐵路物流中心國際港營業室值班主任劉順利説,“每週‘四去三回’的全程時刻表班列已常態化運行435列,這種穩定性源於中歐班列的多通道戰略。”

  目前,向西,中歐班列跨裏海線路避開傳統通道擁堵;向南,在建的中吉烏鐵路將打開南亞市場;向北,“西安—塔什幹”快線將運輸時間砍半。今年1月,首列西安至塔什幹的“5日達”中歐班列鳴笛啟程,貨主驚喜地發現:“比空運慢不了幾天,成本卻只有空運的三分之一。”

  一列列班列宛如鋼鐵絲帶,將我國與數十個歐亞國家緊密相連。但這條路的打通,遠不止于鐵軌和集裝箱。

記者手記:中歐班列(西安)緣何能頻頻刷新紀錄?

這是位於西安浐灞國際港的哈薩克斯坦西安碼頭。(受訪者供圖)

  “最初哈方擔心中歐班列是‘過路經濟’,如今卻主動共建碼頭。”中哈(西安)商貿物流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傑説,哈薩克斯坦西安碼頭投運一年,為哈方帶來超15萬噸過境貨物,中哈鐵路聯合製定的“一單制”標準成為沿線範本。

  設施聯通的“硬實力”與規則互認的“軟實力”雙輪驅動,讓“一帶一路”從倡議落地為共贏生態。而更深層的“心聯通”,藏在哈薩克斯坦西安碼頭中方員工與哈方夥伴的擊掌慶祝中,也藏在波蘭客戶收到“中國造”機械時豎起的大拇指裏。

  夜幕降臨,又一列班列駛離西安國際港站。中歐班列的“加速度”,不僅刷新著運輸紀錄,更詮釋著一個樸素真理:當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合作的紐帶越係越緊,繁榮之路自然越走越寬。(記者張斌)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