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清晨,騎行愛好者與Unitree Go1四足機器人在成都興隆湖畔共享綠道。
3月28日,成都市三岔地鐵站換乘大廳內,萌萌的智慧機器人“小電”正為旅客服務。
3月27日,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新技術與精品內容體驗展現場,漢服愛好者們正通過手勢與智慧機器狗互動。
3月28日,成都市民在成都世博園1號門廣場體驗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航空器。
3月26日清晨,騎行愛好者與Unitree Go1四足機器人在成都興隆湖畔共享綠道。這款機器人憑藉17公里/小時的奔跑速度和5組魚眼雙目深度感知+AI感知系統,實現了精準避障與人體自動跟隨功能。如今在成都,類似的人機互動正從實驗室走向社區、園區,成為城市生活的新常態。
近日,西部首個未來機器人公園在成都高新區新川創新科技園正式亮相。開園當天,成都高新區同步發佈了“人機友好未來社區計劃”,旨在加速智慧技術在城市治理與公共服務中的落地。從成都科創生態島到東部新區,新技術正突破實驗室的邊界,在真實場景中生根。
除了四足機器人,更多智慧設備已融入成都的街頭巷尾。在成都市三岔地鐵站換乘大廳,圓潤可愛的“小電”智慧機器人已服務乘客半年之久。這款由成都地鐵打造的導覽機器人,融合了本土文化元素,具備智慧問詢、視頻宣傳、音樂互動等功能,成為城市智慧出行的新名片。
“小朋友,請注意安全,靠馬路右側行走。”在世運會安保交通指揮部的監控畫面中,警用無人機和無人巡邏車正通過語音提醒行人。2025年世界運動會巡迴賽(成都站)期間,成都公安局東部新區分局部署了“無人機+無人車”的立體安防體系,在關鍵交通節點和場館周邊構建“點面結合、空地一體”的防護網絡,為賽事安全保駕護航。
在人機協同的生態中,智慧設備正扮演著多元角色:無人接駁車通過自主路徑規劃優化園區交通;迅蟻科技的物流無人機已完成場景驗證,實現物資的即時配送,展現低空經濟的“四川速度”。這些創新不僅是技術展示,更是科研機構、企業與應用場景的深度融合。通過智慧城市、智慧製造等場景集群的打造,成都正將城市變為超級實驗室——街巷成為演算法迭代的課堂,市民成為技術進步的見證者,而每一項創新都能在此找到落地的土壤。(唐建軍 李淩翌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向宇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