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婺源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迎來一年中最富生機的時刻。月亮灣沙洲的楓楊林中,50余只藍冠噪鹛正忙著銜枝築巢,明黃色的喉羽在陽光下閃爍,與河畔盛開的紫雲英構成一幅靈動的生態畫卷。作為全球唯一的藍冠噪鹛繁殖地,這片面積僅348.87公頃的國家重要濕地,正以“保護極危物種—激活生態經濟—引領綠色振興”的發展態勢,成為踐行“兩山”理念的鮮活注腳。
藍冠噪鹛集群 攝影 綦茗鵬
藍冠噪鹛被列為我國48種搶救性保護極度瀕危物種之一,其生存狀態直接體現亞熱帶濕地生態系統的健康程度。婺源縣以“守護全球唯一”的責任感使命感,積極構建司法、科技、生態協同發力的保護矩陣。
司法共護 保護底氣更足
2024年4月,婺源制定了《婺源縣藍冠噪鹛棲息地管理辦法》《秋口鎮石門村藍冠噪鹛繁殖期保護工作方案》,明確核心區範圍內禁止一切生産活動,違規者最高可處5萬元罰款。同時,設立保護專項基金,用於棲息地修復和社區補償。婺源縣人民法院在月亮灣建立了全省首個野生鳥類司法保護基地,婺源縣人民檢察院打造“藍冠”望鄉愁工作品牌,共築藍冠噪鹛司法保護體系。
“過去靠村規民約,現在有了法治保障,保護底氣更足。”婺源縣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張琳説。
科技賦能 打造智慧守護“天網”
在藍冠噪鹛繁殖地,30台熱成像監控與AI識別系統組成監測網絡,可自動預警非法闖入、火災隱患等異常情況。無人機定期開展全域巡查,2024年通過遙感監測發現並制止2起違規開墾行為。設于濕地公園藍冠噪鹛科普館內的智慧監測平臺,通過高清球機、4G實時傳輸紅外相機、環境數據採集儀等實時展示種群動態、水質、噪聲等20余項指標,形成“監測—處置—反饋”閉環。應用高通量反向定位系統、衛星追蹤裝置、聲紋感測器等先進技術,更高效地追蹤藍冠噪鹛活動軌跡。
生態再造 為鳥兒定制“理想家園”
投資1000多萬元的月亮灣生態岸線和裸露濕地修復工程堪稱生態保護的“繡花功夫”:在月亮灣沙洲模擬自然演替,保留50%原生灌叢供鳥類隱蔽,新增7處小微濕地滿足覓食需求,岸線採用石籠加固;沿河岸種植楓楊、柳樹、朴樹、香樟等本土樹種,形成“喬木—灌木—草本”立體植被帶。
“我們還設置了‘鳥類食堂’,種植藍冠噪鹛喜食的枇杷、桑葚等食源植物300余株。”濕地生態專家任瓊介紹,這套“組合拳”使藍冠噪鹛繁殖成功率從2019年的62%提升至2024年的78%。
在婺源縣,藍冠噪鹛保護已超越單一物種保育範疇。婺源將“護鳥愛鳥”納入村規民約,石門村藍冠噪鹛志願護鳥隊被評為“野生動植物保護領域優秀集體”;設立“生態紅黑榜”,村民舉報非法捕鳥最高可獲2000元獎勵;開展“黨員認養棲息地”活動,30名黨員結對管護300畝核心區;中小學校開設“飛羽課堂”,年均組織觀鳥自然教育、觀鳥研學活動110余場。這種“法治+德治+共治”的模式,使森林覆蓋率從2018年的81.5%提升至83.67%,野生動物監測記錄新增黃喉貂、白頸長尾雉、闊嘴鷸、半蹼鷸等12種珍稀物種。
制度創新 既護鳥又富民
如何讓護鳥與富民同頻共振?婺源縣以制度創新破題,在保護與發展之間找到了精準平衡點。
婺源縣率先完成濕地GEP核算,2024年饒河源國家濕地生態産品價值達12.6億元,其中藍冠噪鹛棲息地貢獻度佔35%;創新“濕地碳匯+生物多樣性補償”機制,2萬畝濕地碳匯掛牌交易,年收益400萬元;設立1億元生態産業引導基金,重點扶持觀鳥民宿、藍冠噪鹛動漫等新業態,形成“保護—增值—反哺”的良性循環。
2024年10月,石門村23戶村民與濕地公園管理辦公室簽訂地役權協議。隨著江西省首張自然保護地地役權證的産生,使得石門村村民成為專職護鳥員、護鳥志願者。村民俞紅娟的責任區恰好覆蓋藍冠噪鹛核心繁殖地,她説:“過去種地年收入不足2萬元,現在護鳥加開民宿,一年能掙15萬元。”
地役權改革,讓村民從“靠山吃山”轉變為“護山養山”。這項改革不僅擴大了保護範圍,更開創了“政府付費買生態”的新模式,被納入國家林草局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
同時,觀鳥經濟激活了鄉村發展新動能。石門村打造“沉浸式觀鳥”體驗,新建10處隱蔽觀鳥棚,配備高倍望遠鏡和鳥類導覽手冊;每日限量接待50名沉浸式觀鳥客,實行“預約制+專業嚮導”模式,既減少對鳥類干擾又提升生態附加值。村民陳春紅的民宿“藍鹛棲月”推出“觀鳥套餐”,包含聞音辨鳥、鳥類手繪、雲觀鳥等定制服務,旺季入住率達90%,年收入突破20萬元。2024年,石門村觀鳥旅遊收入達240余萬元,較之前增長50%。
如今,圍繞藍冠噪鹛開發的“鳥類經濟”正在破圈出彩。當地與高校合作推出“鳥類DNA項鍊”,遊客可通過掃碼查看佩戴環志鳥類的遷徙軌跡;聯合文創企業開發“噪鹛抱枕”“飛羽書籤”“小鳥玩偶”等20餘款産品,年銷售額超200萬元;“雲觀鳥”直播平臺吸引全球20萬粉絲,衍生出的觀鳥導遊、鳥類攝影培訓、觀鳥研學、自然教育等新業態,年營收突破800萬元。“我們正在申請‘藍冠噪鹛’地理標誌,未來計劃推出主題郵票、紀念幣、數字藏品等高端産品。”婺源文化旅遊集團負責人張林華説。
全域融合 構建“四季有鳥·全年可遊”的生態經濟圈
婺源縣以藍冠噪鹛棲息地為核心,串聯起春觀鴛鴦、夏賞鷺鳥、秋拍猛禽、冬覓雁鴨的全季觀鳥産品體系;推出“鳥類+非遺”體驗線路,遊客可在觀鳥之餘參與儺舞表演、燈彩製作、徽劇傳承等非遺項目;建設國際觀鳥交流中心、藍冠噪鹛國家保護研究中心婺源分中心,吸引倫敦大學、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香港觀鳥會等20家科研機構入駐,年産生態研究成果15項。2024年,婺源縣旅遊綜合收入達到276.2億元,其中觀鳥經濟貢獻率提升至7.5%,帶動2.3萬農戶增收致富。
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婺源縣正謀劃更大佈局:制訂《婺源縣藍冠噪鹛保護與發展規劃》,建設佔地220畝的包括繁育、宣教、科普展示、國際交流合作功能的“藍鹛樂園”,通過定向修復5年內新增藍冠噪鹛適生面積9000畝;召開中法藍冠噪鹛科研交流會,聯合英國倫敦動物學會、法國里昂動物園、德國動物學會等合作開展藍冠噪鹛國際保護研究,打造“一帶一路”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合作平臺;探索“極危物種保護+碳關稅抵扣”機制,爭取將藍冠噪鹛保護納入國際碳匯交易體系。
“當我們在精心守護好一隻鳥的同時,其實是在守護人類共同的未來。”婺源縣人民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縣的實踐證明,極危物種的保護是綠色轉型的“金鑰匙”。如今,藍冠噪鹛不僅是婺源生態的“金名片”,更成為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的“中國樣板”,在綠水青山間續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答卷。(文 呂富來 楊軍 鐘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