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遊客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參觀。 翁光建 攝
5月18日,又是一年國際博物館日。免費開放的博物館人流如織,社教、講座擠滿觀眾……博物館熱,在今天有了更多具象表達。
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四川大大小小的博物館通過豐富的展覽、多元的展示、親民的活動,讓博物館在持續吸引大量觀眾的過程中,切實履行傳承歷史文化、賡續歷史文脈的使命。
大展特展豐富多彩
5月18日上午,2024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揭曉,四川大學博物館常設展入選;四川博物院等3家單位聯合推出的“雄關古道 經緯中華——大蜀道上的天地人與中國精神”特展以及鄧小平故居陳列館的“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獲優勝獎。去年同一天,三星堆博物館常設展獲得2023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特別獎。
大展特展多、爆款精品多,是博物館近年給觀眾留下的最直觀印象。
作為四川的龍頭大館,四川博物院近年緊緊圍繞重大主題策劃展覽。當考古實證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四川博物院于2021年推出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特展,500多件文物勾勒出長江文明的綿延和璀璨。此後,圍繞三蘇文化和蜀道等不同主題,四川博物院又分別推出蘇軾主題展以及蜀道特展。
主題特展吸睛並非孤例。在成都博物館,推陳出新的主題特展一直是吸引觀眾的一大特色。2023年,成都博物館的“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特展再次以突破130萬人次的觀眾數量,成為全國現象級文博大展;同年,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吉金萬里——中國西南地區青銅文明展”同樣大受好評。
5月16日,2024年四川省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揭曉,可以看到全省博物館的展覽無比豐富。作為名人故居類博物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的“李白與杜甫——中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展繼續關注歷史名人;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以“義薄雲天——關公主題精品文物展”講活了關公的故事。
社教活動推陳出新
展覽之外,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運用日新月異的科技手段豐富展陳方式,以包羅萬象的社教活動傳授知識。
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省文物局主辦的文博評選活動特別設計了“文博數智創新應用優秀案例”獎,旨在表彰各大博物館在創新展陳方式上的積極探索。
記者在獲獎的三星堆博物館“尋覓三星堆——祭祀坑考古發掘現場”VR沉浸式探索體驗項目現場看到,觀眾可在共享虛擬場景中自由移動、探索,在考古專家的帶領講解下進行文物發掘等互動體驗。成都博物館的皮影科教一體化互動式體驗項目,觀眾可通過互動的觸控螢幕了解皮影的發展演變歷程。在成都自然博物館,去年上新的“熊貓的世界”VR大空間沉浸體驗項目,復刻熊貓在不同歷史時期生存的場景。觀眾張新文笑稱,“這種方式讓我覺得博物館傳授知識時不再高高在上。”
博物館在堅守初心的同時,通過展覽、學術講座、社教活動等形式堅持著博物館傳承文化、賡續文脈的使命。
最新發佈的川渝地區博物館事業發展報告顯示,兩地博物館僅2024年開展的各類社會教育活動就多達4萬餘場。5月18日,四川博物院的免費文物鑒定吸引不少收藏愛好者一曬珍寶,也有不少觀眾進入書畫修復室近距離看文物修復。同一天,三星堆主題文化列車從成都東站啟程,這趟由三星堆博物館與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公司聯合打造的主題列車,成為古蜀文明移動的文化長廊……
逛博物館正成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來自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數據顯示,每年購買年票的觀眾多達5000余人。“在博物館喂一喂梅花鹿,甚至就在樹蔭下發發呆,挺好。”年票觀眾張新林表示。(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