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8月22日電(李海嵐)近日,一段30秒《幺不倒臺》的川劇街舞在網上熱度攀升。在重慶洪崖洞的璀璨燈火與大足石刻的千年造像之間,當川劇的婉轉唱腔遇上街舞的動感節奏,當傳統藝術的深厚底蘊遇上現代潮流的蓬勃活力,一場跨界對話“燃爆”全網。
“網絡大V對話文化大咖”由重慶市委網信辦創新策劃,是重慶市網絡文化傳播領域的原創IP。本期“東方有新韻,街舞入戲來——沈鐵梅・不齊舞團破圈對話”,通過“行進式採訪+故事化推動+多場景轉化”,共吸引超4900萬網友觀看、點讚,推動文化正能量贏得網絡大流量。
川劇街舞《幺不倒臺》畫面。新華網 馬天龍 攝
內容融合創新 探尋傳統文化的青春表達
川劇是西南大地醞釀出的東方戲曲瑰寶,街舞是跨越國界的青年語言。本期活動聚焦青年群體,深挖青年網友喜愛的街舞、川劇等元素,通過議題設置,讓傳統文化與潮流文化深度融合。主視頻中,川劇青年演員與“不齊舞團”的群舞、以及交流碰撞中的真實感受被鏡頭記錄,消解了傳統戲曲的“距離感”,讓兩種藝術形式從表面碰撞向更深層次的融合邁進,實現從外在嫁接到內在對話的跨越。“原來傳統戲曲也可以這麼潮”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年輕人喜歡的方式”等評論,進一步反映出青年網友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轉變。
沈鐵梅談跨界融合。新華網 彭浩然 攝
對此,中國劇協副主席、重慶市川劇院院長沈鐵梅認為:“跨界的合作與融合,應該是採集營養後化為自身的表現形式,這樣才會有根有發展。”她認為,真正地融合要深入了解對方的藝術特點,從中汲取養分,為己所用。“川劇本身就是多聲腔藝術,是‘五腔合一’的文化産物,這種開放包容的特質為跨界合作提供了可能。”
作為創作者之一,不齊舞團在創作過程中也對川劇藝術有了新的理解和態度。不齊舞團成員們在排練中發現,川劇“亮相”的精氣神與街舞“炸場”的爆發力,本質上都是對舞臺張力的極致追求,這一共通的藝術內核讓融合有了更多基礎。
“這種融合併非對傳統的背離,而是在深入理解文化精髓後,為其注入新的表現力,‘潮’起來的傳統文化讓年輕觀眾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關注,為傳統文化傳承培育了潛在受眾。”業內專家認為。
不齊舞團與川劇院演員。新華網 朱清 攝
強化矩陣傳播 “網感”融媒産品刷屏熱傳
活動開展以來,各平臺活動相關信息超2400余條,媒體原創及轉發報道超220余篇,新華網等中央重點新聞網站,第1眼TV—華龍網、封面新聞、澎湃新聞等市內外重點網絡媒體,重慶發佈、重慶市文化旅遊委、重慶共青團等政務新媒體,以及頭條、抖音、快手、視頻號、小紅書、B站等頭部平臺全媒體、矩陣式傳播,“東方有新韻 街舞入戲來”“川劇街舞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等話題多次登上熱搜熱榜,“不齊舞團”抖音賬號視頻點讚量超5萬人次。
“潮流街舞與傳統國粹夢幻聯動,簡直不擺老!”“這期太短了,不過癮!”“希望看到更多傳統文化結合新元素迸發新的生命力”……不少網友在評論區留言,互動熱情空前高漲。互聯網為傳統文化傳播打開了一扇重要窗戶,“千萬級”網絡大V不齊舞團具有較強的號召力,深受青年網友的喜愛;短視頻以輕量化、強視覺、易傳播的特點,讓傳統藝術走齣劇場、走進網絡。
“現在很多同行都會通過自媒體發佈變裝秀、融合作品等,吸引了不少關注。”重慶市川劇院的青年演員們説。
沈鐵梅認為:“通過自媒體和拍攝新方式引流到劇場,是非常好的方式。以前説酒好也怕巷子深,短視頻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川劇。”但她也強調,短視頻只是引流手段,真正留住觀眾的還是藝術本身的魅力。“當你成了網紅以後,走得遠不遠、久不久,就要看你的功夫。”
不齊舞團體驗川劇造型。新華網 彭博 攝
線上線下聯動 彰顯新韻重慶獨特魅力
活動主視頻中,重慶大劇院、川劇院、大足石刻、洪崖洞等城市文化地標與川劇藝術、重慶方言深度綁定,賦予了濃厚的巴渝文化內涵,展現了開放包容、勇於創新的重慶城市精神,也讓川劇這一重慶傳統文化符號走進全國觀眾視野。不少網友在評論中表示,“通過視頻第一次了解到川劇的魅力”“想去重慶看看洪崖洞,也想現場看一場川劇”,印證了短視頻將線上流量轉化為線下參與的顯著作用,也彰顯了本次活動的現實意義。
這場跨界對話,是一次成功的網絡文化傳播案例,彰顯了傳統文化創新表達的時代價值,進一步印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魅力。傳統藝術以創新姿態獲得大眾特別是年輕受眾的喜愛,增強其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生動注腳。只要找準與時代接軌的表達方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能與時代同頻共振,煥發出持久生命力,成為連接不同群體、凝聚共識的重要力量。
川劇與街舞跨界對話,綻放出傳統文化新活力。千年傳承的青春表達,正在推動傳統文化在融合創新中“幺不倒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