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講解“巧芽”與乞巧習俗。
當七月流火掠過三秦沃野,銀河如練橫亙于長安夜幕,陜西的七夕便從《詩經》的咏嘆、漢石的紋路中款款走來。這裡是周秦漢唐的文明根系所在,亦是牛郎織女傳説的濫觴之地——《詩經·小雅》中“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的星象咏懷,《史記·天官書》裏“織女,天女孫也”的記載,讓古老的星辰敘事在關中平原落地生根,終成刻入華夏文化基因的浪漫符號。而今,省級非遺項目“長安鬥門石婆廟七夕傳説”和“大荔乞巧節”,還有區縣級非遺項目“周至豆村乞巧民俗”活動等,恰似溫潤的密鑰,輕輕解開這份穿越千年的浪漫密碼。
民間信俗的浪漫溯源
“陜西的七夕,並非單薄的情愛絮語,而是熔鑄農耕文明、星辰信仰與女紅智慧的活態史詩。牛郎織女的傳説是從男耕女織的農事農時節律而來,更是從中國人仰望星空觀天識地的銀河星漢而來。”談及這份文化遺産的獨特分量,陜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的話語裏滿是敬畏。這份厚重,首先源於地理與歷史的雙重饋贈:長安作為漢唐都城,曾是天文觀測與祭祀文化的核心地帶,而牛郎織女傳説的一個源頭便藏于西鹹新區灃東新城鬥門街道——那裏,一對相距3公里的西漢石刻,靜靜矗立在昆明池遺址兩端。漢武帝鑿昆明池以象天河,這對石刻便被賦予“牛郎”“織女”的意涵,百姓喚作“石爺”“石婆”。
唐宋時期,牛郎、織女逐漸成為朝野共祭的神靈;明清以降,七夕民俗更添豐富——供“五子”、賀雙星、水浮針、看巧芽、拜魁星等儀式普及民間。隨著時光流轉,七夕節逐漸成為海內外華人祈求愛情美滿、家庭團圓、心靈手巧的文化符號。2007年,“長安鬥門石婆廟七夕傳説”正式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為這份浪漫記憶立下官方注腳。
據文獻記載,陜西七夕的“巧”意亦有2000年淵源。《西京雜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俱以習之。”彼時漢長安城的宮廷中,彩女們于七夕登樓賽巧,以五彩絲穿七孔針一較高下;盛唐時,乞巧之風更盛,宮中搭起乞巧樓,宮女祭祀牛女二星、用五色線穿九孔針,民間爭相效倣,連織染署的匠人都會舉行拜機杼儀式——將“巧”從閨閣中的女紅技藝,昇華為對勞作的敬畏、對匠心的尊崇。
民俗裏的巧意與溫情
王智介紹,在渭南大荔,七夕的“巧”被演繹得鮮活熱烈。每逢此日,盛裝少女指尖染著緋紅,案上擺著米麵蒸制的“巧果”——雀鳥銜枝、蓮花吐蕊的模樣,藏著對“巧手”的期許;五穀培育的“巧芽”嫩白如玉,是姑娘們“鬥巧”的信物,唯有深諳溫濕度、善候光照者,才能養出最茁壯的芽苗。
西安鬥門的七夕,則裹著“石婆”“石爺”的神話色彩。當地百姓堅信,七夕是“石婆”顯靈之日:廟會裏,《天河配》的秦腔戲腔穿透人群,善男信女在石刻前焚香許願——姑娘們求“巧容巧心”,已婚婦女悄悄“偷”走織女像前的繡鞋(陜西方言“鞋”與“孩”同音),盼求子嗣。
從《詩經》的星象咏嘆,到漢唐的宮廷乞巧,再到今日非遺名錄裏的活態傳承,陜西的七夕從未褪色。當大荔少女的“巧芽”在水光裏舒展,當鬥門廟會的秦腔與香火交織,那份藏在非遺裏的千年浪漫,便續寫在三秦大地的煙火氣中。
文/圖 三秦都市報記者 夏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