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為文化遺産上“數字保險” 千年藝術在虛擬世界獲得永生

2025-09-12 16:34:46  來源:央視新聞  編輯:馮薇薇

  8月26日,世界互聯網大會國際組織在北京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産數字化論壇的籌備情況。

  記者在發佈會上了解到,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産數字化論壇,將於今年9月16日至17日在中國西安舉辦。本次論壇將以“數聯古今 智繪文明——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圍繞“保護·傳承”“技術·創新”“産業·賦能”“開放·共治”四個議題展開深入討論。論壇期間,還將舉行文化遺産數字化精品展覽展示、文化遺産數字化工作組專題會議、數字研修院主題研修班等配套活動。

為文化遺産上“數字保險” 千年藝術在虛擬世界獲得永生

  世界互聯網大會秘書長 任賢良:文化遺産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以數字化技術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寶貴財富,讓文化遺産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得到生動呈現,促進不同文化的互賞互鑒、共存共榮。

  “數字方艙”守護西安城墻

  作為本次論壇的舉辦地,陜西西安一直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最小干預原則,推動各類文化遺産的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作為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西安城墻近年來創新構建預防性保護體系,以數字技術築牢文保防線,讓這座千年城垣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

  夜幕下的西安城墻永寧門燈光璀璨,每晚以盛唐禮儀文化為主題的“大唐迎賓盛禮”準時上演,遊客在行進式的入城迎賓禮中,感受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蘊。城墻之上是沉浸式的文化盛宴,城墻之下則藏著守護遺産的數字智慧。

為文化遺産上“數字保險” 千年藝術在虛擬世界獲得永生

  在西安城墻週邊環城一週的護城河,是西安城墻重要的文化遺存之一。護城河中,無人駕駛清潔船正在開展每日巡檢工作。這艘清潔船不僅能夠自動清理河面雜物,還能將多種水質指標實時傳送到數百米外的西安城墻數字方艙綜合管理平臺。

為文化遺産上“數字保險” 千年藝術在虛擬世界獲得永生

  該平臺匯聚城墻全域3000多個監測點位數據,涵蓋墻體裂縫、水準位移、沉降等關鍵指標。通過人工智能模型實時比對分析,系統可24小時監測墻體結構變化,一旦出現異常便自動觸發預警並通知文保監測員。同時,平臺還能智慧識別遊客攀爬、長時間逗留等違規行為,兼顧文保與安全管理。

為文化遺産上“數字保險” 千年藝術在虛擬世界獲得永生

  西安城墻管委會文化遺産保護部負責人 高衡:我們建立了一套四色預警的評估機制,比如説沉降達到40毫米,就是紅色預警。根據它觸發閾值的時候,我們來判斷綠色、黃色、橙色、紅色,這樣就有了不同的預警程度。我們針對不同的預警程度,採用不同的管理以及干預措施。

為文化遺産上“數字保險” 千年藝術在虛擬世界獲得永生

  西安城墻“數字方艙”系統整合文物保護、文旅運營、應急管理、防汛指揮等功能,實現城墻結構健康的實時監控與損害預測。借助數字技術,城墻保護從傳統“修修補補”的被動模式,轉向“提前預防”的主動模式,為文化遺産築牢全天候的“防火牆”。

為文化遺産上“數字保險” 千年藝術在虛擬世界獲得永生

  西安城墻管委會文化遺産保護部負責人 高衡:在文物病害的前期和初期,就找到了文物的變化速率,知道這些數據,就為下一步採取文物保護的這些措施,提供了非常好的依據。

為文化遺産上“數字保險” 千年藝術在虛擬世界獲得永生

  遵循“最小干預、無損探測”原則,西安城墻完成史上最大規模隱患排查。工作人員運用無人機攝影、鐳射掃描等技術,對13.74公里城墻進行數據採集與三維建模,精準呈現43處風險隱患、1302處空洞及836處疏鬆體的分佈情況,在文保無損探測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數字敦煌” 讓文物“走出”洞窟

  記者在發佈會上了解到,即將舉辦的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産數字化論壇將聚焦文化保護,探索交流互鑒新路徑。敦煌莫高窟是我國首批入選的世界文化遺産之一。然而,風沙侵蝕、各類病害等時刻威脅著文物安全。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敦煌研究院開始探索文物數字化保護手段,“數字敦煌”項目通過高精度掃描,讓千年藝術在虛擬世界獲得永生。

  第285窟是敦煌莫高窟的經典洞窟,但因為空間有限,鮮少對遊客開放。如今,依託文物數字化保護手段,遊客不僅能夠細緻觀摩這一藝術寶庫,還能來一場“飛起來”看洞窟的奇妙體驗。

為文化遺産上“數字保險” 千年藝術在虛擬世界獲得永生

  在“尋境敦煌——數字敦煌沉浸展”展廳,遊客只需佩戴好VR設備,便能近距離“觸碰”那些繪製在四米多高窟頂上的飛天、雷神、伏羲、女媧等形象。這些壁畫細節清晰、栩栩如生,仿佛觸手可及。手持設備輕輕一搖,便能在敦煌古樂的伴奏中敲響雷公鼓,沉浸式體驗千年迴響。

為文化遺産上“數字保險” 千年藝術在虛擬世界獲得永生

  雲南遊客 楊麗莎:視覺效果非常好,利用這種科技,把那種看不到,或者看不全的莫高窟,可以看一遍,挺好的。

為文化遺産上“數字保險” 千年藝術在虛擬世界獲得永生

  這樣的場景正是“數字敦煌”項目的生動體現。創新性的數字化手段,不僅豐富了遊客的遊覽體驗,也為文物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新的路徑。在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專家團隊通過高精度攝影錄影技術,將洞窟、壁畫、彩塑等文物轉化為數字圖像,實現了文物信息的永久保存和遠程共享。

為文化遺産上“數字保險” 千年藝術在虛擬世界獲得永生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副所長 丁曉宏:截至2024年12月份,我們共完成敦煌石窟300個洞窟的高精度採集,採集面積達到了2.81萬平方米,拼接完成200個洞窟,還有169個洞窟的全景漫遊節目製作,有212個洞窟的結構三維掃描。同時,還完成了4萬多張底片掃描以及7處大遺址的三維重建和45身彩塑的三維重建。

為文化遺産上“數字保險” 千年藝術在虛擬世界獲得永生

  此外,全球首個基於區塊鏈的數字文化遺産開放共享平臺——“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于去年底正式上線。該平臺匯聚了莫高窟等石窟遺址及敦煌藏經洞文獻的21類壁畫專題高清數字資源檔案,為全球學者、文化愛好者和藝術創意者提供了一個便捷的敦煌文化共享平臺。

  數字化重塑讓文化遺産獲得“數字生命”

  文物和文化遺産經過歷史滄桑巨變而流傳下來,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對於歷史文化遺産來説,保護永遠是第一位的,沒有保護就沒有研究、傳承和利用。那麼,數字化技術對於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將起到怎樣的作用呢?

  世界互聯網大會秘書長 任賢良:2019年,巴黎聖母院的烈焰吞噬了數個世紀的文明記憶,但無人機實時監測、3D鐳射掃描和數字建模技術讓巴黎聖母院的重建成為可能。當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在風沙侵蝕中褪色,“數字敦煌”項目通過高精度掃描,讓千年藝術在虛擬世界獲得永生。

為文化遺産上“數字保險” 千年藝術在虛擬世界獲得永生

  發佈會上,一個個鮮活的事例,讓我們看到數字化技術在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上的多元應用與巨大潛能。

為文化遺産上“數字保險” 千年藝術在虛擬世界獲得永生

  世界互聯網大會秘書長 任賢良:文化遺産正面臨時間推移、自然災害、人為破壞的多重威脅,每一處古跡的消失,都是人類集體記憶的永久缺失。而數字化技術提供了解決方案,通過精準記錄、虛擬修復和雲端共享,讓脆弱的文化遺産獲得“數字生命”。數字技術為歷史文化遺産的傳承創新、保護髮展注入強大動力。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