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政策效應組合拳 強化數字經濟新支撐
2020-07-07 09:16:36來源: 重慶日報編輯: 胡明珠責編: 馮鈺穎

  原標題:人才支撐 科研支撐 金融支撐 打好政策效應組合拳 強化數字經濟新支撐

打好政策效應組合拳 強化數字經濟新支撐

  七月六日,重慶材料研究院,化學分析室科研人員正在做實驗。  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核心提示

  6月22日,重慶市發展數字經濟推進大會召開。大會提出,要強化新支撐,打好政策組合拳,強化人才支撐、科研支撐和金融支撐,完善數字經濟發展政策體系,最大限度釋放政策效應。

  對此,重慶日報記者邀請市人力社保局、市科技局、市金融監管局負責人進行了探討。

  主持人:

  重慶日報記者 張亦築 黃喬 黃光紅

  嘉賓:

  市人力社保局局長 陳元春

  市金融監管局黨組書記、局長 阮路

  市科技局副局長 牟小雲

  做大總量優化結構

  打造數字經濟人才聚集高地

  重慶日報:發展數字經濟,歸根到底要靠人才。目前,我市數字經濟領域人才缺口較大,如何強化人才支撐,抓好智慧人才、技能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讓重慶成為國內數字經濟人才聚集高地?

  陳元春:近年來,我市聚焦數字經濟發展需求,立足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不斷加強包括大數據智慧化等在內的智慧專業人才、技能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為全市數字經濟加速發展不斷夯實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加強數字經濟人才隊伍建設,重點是圍繞“三個聚焦”,持續做大做強智慧專業人才、技能人才總量,著力優化人才結構。

  第一是聚焦産業需要,強化智慧技能人才培養。在智慧人才培養上,總體思路是優評價、增平臺、強扶持等多措並舉,加快培育一大批專業優秀人才。優評價,就是以改革人才評價機制為牽引,將大數據智慧化領域專技人才單獨分類,探索建立專門的行業人才評價標準和辦法。增平臺方面,去年我市向人社部爭取增設了1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其中包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2個、信息與通信工程1個、軟體工程1個,都屬於智慧化領域。在技能人才培養上,主要通過強化政策引導、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持續加強人才的培養和開發。比如,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完善新職業培訓補貼政策等。

  第二是聚焦高精尖缺,大力引進選拔人才。深入實施“重慶英才計劃”,加強對新興産業引才支持,重點向大數據智慧化領域傾斜。今年上半年,我市舉辦了“百萬英才興重慶”線上引才、全國知名高校網絡巡迴引才等活動34場,將精準引進數字經濟人才作為重中之重,累計達成人才意向1.6萬餘人次;制定人才服務升級版《重慶英才服務辦法》,進一步擴大服務範圍、增加服務項目、完善服務體系,分層分類做好人才服務,營造“近悅遠來”人才生態。

  第三是聚焦活力激發,優化政策支持舉措。市人力社保局已會同市教委、市經信委等部門在深入企業調研的基礎上,研究起草《重慶市支持大數據智慧化産業人才發展若干政策措施(送審稿)》(以下簡稱《措施》),目前正報市政府審定過程中。《措施》主要針對我市大數據智慧化産業人才緊缺問題,擬加強人才培養引進,推動産教融合,為大數據智慧化産業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撐。

  下一步,我市還將加強學科專業建設,引導高校、中職、技工院校等設置相關專業,深化校企合作,加強大數據智慧化人才培養。同時,通過加快推進大數據智慧化領域的創新平臺建設,深入開展人才引進活動,優化大數據智慧化職稱評價機制,營造“請得來、留得下、幹得好”的良好人才環境,努力把重慶打造為國內數字經濟人才聚集高地。

  聚焦數字經濟技術創新主攻方向

  激活創新創業創造潛能

  重慶日報:科技創新在數字經濟發展中發揮著引領作用。我市在科研支撐數字經濟發展方面現狀如何?

  牟小雲:科技創新能夠為高品質發展提供新的成長空間、關鍵著力點和重要支撐,是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今年,我們以“補短板、集優勢、強能力、重服務”為目標,以建設重慶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為抓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集聚技術創新資源,推動技術聯盟協作,營造了良好數字經濟産業發展創新生態。

  在技術創新方面,我們圍繞“芯屏器核網”全産業鏈,堅持産學研融通協同,一手抓研發創新、一手抓補鏈成群,突破産業核心技術,著力培育數字經濟發展新動能。

  在創新平臺方面,我們依託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通過推進大科學裝置、新型研發機構、科技創新基地等建設,集聚國內外優勢創新資源,提升我市數字經濟産業創新能力。

  在創新聯盟方面,我市通過組建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初步構建起“24+1+1”聯盟體系(即:24個技術創新聯盟、1個高新區聯盟和1個西部聯盟),實現重點高新技術産業領域全覆蓋。

  儘管我市在數字經濟發展上有較大進步,但在核心技術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短板,自主創新能力仍然偏弱,這是我們要直面的問題和迎接的挑戰。

  重慶日報:下一步如何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科研支撐?

  牟小雲:我們將圍繞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個目標,聚焦數字經濟技術創新主攻方向,以推進我市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為抓手,加快建設“智造重鎮”“智慧名城”,重點開展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行動、基礎支撐行動、賦能提升行動、融合應用行動和政策優化工程等“4+1”重點任務。

  實施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行動,重點開展基礎理論、前沿技術、核心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和建設研發創新平臺。

  實施人工智能基礎支撐行動,重點建設網絡基礎設施、超算中心、城市大腦、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臺。

  實施人工智能賦能提升行動,重點完善“芯屏器核網”全産業,壯大培育智慧網聯汽車、智慧裝備、儀器儀錶、人工智能軟體等産業。

  實施人工智能融合應用行動,重點開展智慧工廠、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文旅、智慧政務等示範應用,打造生態城廣陽島、禮嘉智慧公園等人工智能特色應用場景。

  實施人工智能政策優化工程,重點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等政策試驗和構建“智慧”和“技能”相結合的人工智能人才體系,深化國際、國內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開放協作,構建我市國家級開放開發平臺和區縣相結合的區域聯動機制。

  此外,我們還將通過重大技術需求項目張榜招標,集聚國內外優質創新資源,解決我市數字産業“卡脖子”技術、關鍵核心技術。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等改革試點,營造優良創新生態環境,持續提高科研攻關能力,激活創新創業創造潛能。

  推動金融業自身數字化轉型

  更好服務數字經濟發展

  重慶日報:發展數字經濟,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在這方面,重慶金融業主要做了哪些事?

  阮路:近年來,重慶確立以大數據智慧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積極發展線上管理、線上業態和線上服務。全市金融業也積極踐行創新發展理念,加快運用現代信息科技為金融賦能,推動金融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

  比如,我市出臺了《關於推進金融科技應用與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在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領域深入佈局,大力支持消費金融等新型金融機構落地展業,並集聚了一批頭部企業。金融科技手段在推動居民消費、農村普惠金融和民生服務等領域實現了廣泛應用,金融機構對科技創新型企業的金融支持也不斷加大,有力推動了數字經濟發展。

  重慶日報:接下來,重慶金融業打算如何進一步助力全市數字經濟發展?

  阮路:下一步,市金融監管局將著力從三方面助力重慶數字經濟發展。

  一是加強內陸國際金融中心與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的互促互動,加速科技為金融賦能,推動金融業自身數字化轉型,更好服務數字經濟發展。

  二是大力支持金融科技發展,加快落地國家金融科技認證中心,深化金融科技應用、創新監管等試點。同時,鼓勵金融機構設立金融科技類企業,運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信息科技,持續拓展金融科技場景和技術應用,加快打造消費金融綜合服務基地。

  三是深耕科技金融領域,完善科技金融支撐服務體系。比如,用好用活“渝快融”平臺,以及“知識價值信用貸款”“商業價值信用貸款”等金融創新産品,引導銀行等機構創新服務,對數字經濟主體給予更多更優的融資支持,滿足企業發展不同階段和研發創新的資金需求。同時,著力引導私募股權投資、風險投資基金加速向數字經濟領域集聚,支持數字經濟企業在重慶股份轉讓中心掛牌,推動企業上市直接融資,為數字經濟優質市場主體添動力、增活力。

  政策支撐·案例>>

  總部搬遷至重慶獲得資助

  創業科技公司成長為全國大數據企業50強

  重慶日報訊 (記者 黃喬)“我認為重慶的戰略地位和區域位置決定其在西部有著無與倫比的輻射能力。”2017年,陳瑋將企業總部整體搬遷至重慶,創辦了重慶譽存大數據科技有限公司,並獲得政府項目扶持資助。

  目前,譽存科技已成長為國內金融科技領域增速最快的企業之一,在北京、廣州、深圳、杭州等地建立了分支機構,在新加坡成立了東盟市場分部,企業的客戶已超過1000多家,涵蓋銀行、擔保、小貸、第三方支付、政府監管部門、汽車、商超等多個行業。

  基於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研發,深耕金融業務領域,譽存科技輸出的多套金融科技應用産品與完整普惠金融解決方案得到廣泛認可,總體市場佔有率超過70%以上,位列中國大數據企業50強,還上榜工信部大數據産業地圖。

  陳瑋説,如今,她還關注行業可持續性發展,積極組織成立了西南大數據聯盟、智慧金融産業生態聯盟,共享行業信息與技術,加強行業交流合作;聯合央行旗下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政府機構及多個高校團隊,發起成立百行智慧數據研究院,並於2019年創建為市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建設頂級産業智庫,打造國際一流的産學研用一體化平臺。

  暢通産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

  300多家物聯網企業及科研機構“結盟”

  重慶日報訊 (記者 張亦築)7月6日,重慶日報記者從重慶市物聯網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下稱物聯網聯盟)獲悉,通過整合上下游産業鏈技術創新資源,搭建産學研用的協作平臺,目前,物聯網聯盟已聚集了300多家物聯網相關企業及科研機構,承擔了國家、市級重大科技計劃和項目的實施,開展物聯網産業分析研究等,累計參與國家、行業、地方標準20項,連續4年形成《重慶市物聯網産業藍皮書》及重慶市物聯網産業圖譜,為産業發展提供決策支撐。

  物聯網聯盟成立於2017年9月,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重慶信息通信研究院)牽頭籌建,是我市首批組建的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之一,面向所有從事物聯網相關産業(含移動通信、人工智能、智慧終端、虛擬現實、天饋線)及其配套領域的技術研發、産品設計、生産製造、系統集成的企事業單位、社團組織、高校院所,圍繞産業技術創新的關鍵問題,促進産業鏈和創新鏈的深度融合。

  目前,物聯網聯盟成員單位累計獲得國家級項目支持4項,財政資助8519萬元;獲得市級項目支持30項,財政資助4000余萬元。在市科技局指導下,通過自主研發與開放合作創新相結合,累計獲得專利100余項,參與國家標準2項、行業標準8項、地方標準10項,成為支撐和引領産業技術創新的骨幹力量,促進物聯網産業技術創新發展。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聯繫方式   電話/傳真:023-68386677   內容熱線:13996277388​   投稿郵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