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産精品汽車發動機是如何誕生的——探訪長安藍鯨NE動力平臺研發團隊
2020-09-04 08:53:09來源: 重慶日報編輯: 胡明珠責編: 馮鈺穎

  原標題:國産精品汽車發動機是如何誕生的——探訪長安藍鯨NE動力平臺研發團隊

國産精品汽車發動機是如何誕生的——探訪長安藍鯨NE動力平臺研發團隊

  研發人員正在用紅寶石測頭對氣門芯進行測試。(重慶日報資料圖片)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一款名為藍鯨NE 1.4T高壓直噴發動機的中國自主品牌,竟然在2019年國際權威評測中,戰勝奔馳M264 915、大眾EA211等40多款同級別産品,在專業排名中位列全球前三。更令人想不到的是,這款發動機來自重慶長安。

  今年以來,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長安汽車憑藉搭載藍鯨發動機的多款新車,逆勢上揚。前7個月,長安汽車集團共銷售汽車99.6萬輛,同比增長6%,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車銷售48萬輛,同比增加8.5%。

  長安的研發為何這麼牛?藍鯨NE 1.4T高壓直噴發動機是如何誕生的?9月2日,重慶日報記者來到長安汽車全球研發中心一探究竟。

  較真鑽研讓“藍鯨”越磨越精

  9月2日晚10點,長安汽車全球研發中心動力實驗樓仍然燈火通明,多個發動機試驗項目正在進行。

  其中一款計劃明年量産的長安藍鯨大排量發動機,正在進行7×24小時耐久試驗,雖然實驗室能自動採集數據,但工程師們仍然在中控平臺面前聚精會神地察看著各項數據,好在第一時間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

  記者在研發中心一樓看到,這裡陳列著一台藍鯨NE 1.4T高壓直噴發動機,看上去結構緊湊、工藝精良。長安藍鯨NE動力平臺項目總設計師李仙告訴記者,這臺發動機的最大功率、峰值扭矩、熱效率等核心參數都處於行業領先,同時由於體積小、重量輕,發動機不但省油,也給混合動力等配備留出了更多機艙空間。

  然而,單是把發動機做小這一件事,就耗費了長安研發人員兩千多個日夜的心血。

  李仙介紹,團隊曾經把發動機身的關鍵部位厚度做到了11毫米,這已經是業內數一數二了,但卻還不滿意,提出:能不能再把寬度減小0.5毫米?此言讓不少同事“抓狂”,大呼“不可能”。

  之後的幾個月裏,他們邊吵邊改,反復探討磨合,提出了多個方案,最終真的把這個目標實現了。

  從一個零件的佈局,到幾個螺絲介面的距離,整臺發動機上,像這樣的大小改動數不勝數,其中僅由李仙提出並改進的細節就不下2000處。

  正是這種較真和鑽研的精神,使得“藍鯨”成為了中國首屈一指的精品發動機。

  全球研發體系提升視野和水準

  能夠“孕育”出一款優秀的發動機,需要高精尖的實驗條件和設備。在長安汽車全球研發中心,這樣的設備隨處可見。

  在一台小型圓度、圓柱度測量儀上,紅寶石測頭正在以極慢的速度圍繞一根火柴棒大小的氣門芯進行表面精密測試。

  藍鯨NE動力平臺項目性能總師余小草介紹,這是全球最先進的設備,其測量精度可以達到1.5微米。

  在該實驗室,類似的精密智慧檢測設備還有很多。例如,高原環境艙可以模擬在零下40攝氏度極寒環境,對産品性能進行穩定。可靠性實驗室則能模擬100-900攝氏度的高溫狀態下,對排氣系統的影響。

  實驗樓內,幾位工程師正在與長安英國研發中心的同事連線,探討技術細節問題。余小草告訴記者,在這裡,這樣的跨國技術交流早已成為常態。

  除了英國,長安汽車還在北京、河北、合肥,以及意大利都靈、日本橫濱、美國底特律和矽谷佈局研發機構,建立起各有側重的全球協同研發格局,實現了24小時不間斷研發。

  借助上述全球研發體系,如今長安可同步開展試驗開發及可靠性驗證,不但大大提升了研發進度,也獲得了更加全面的技術視野,成功規避了業記憶體在的一些錯漏和誤區,從而使得“藍鯨”幾乎在每一個技術領域都表現優秀。

  不斷挑戰動力研發制高點

  動力研發團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永不知足”。在長安藍鯨NE動力平臺實現領跑後,該團隊又開始探索更多前沿領域。

  在倣真實驗室內,幾位工程師正一邊關注計算機裏的倣真模擬數據,一邊在本子上記錄。

  實驗室負責人表示,團隊正在進行發動機廢氣再循環模擬實驗,就是汽油在發動機燃燒後,將排出氣體的一部分重新導入氣缸裏參與燃燒,從而降低排放,提升燃料經濟性。

  目前,在全球範圍內,這項技術還沒有實現可盈利量産。長安動力研發團隊有望在該領域率先取得突破。

  長安汽車執行副總裁譚本宏介紹,今後,除了在大排量發動機方面做文章,“藍鯨”還將針對油電混合驅動系統,提供面向未來的動力集成方案,並將引入部分豪華車型的動力技術和配備,進一步提升發動機的品質。長安動力研發團隊的目標是,提供“永不妥協的高效能汽車動力解決方案”。(重慶日報記者 白麟)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聯繫方式   電話/傳真:023-68386677   內容熱線:13996277388​   投稿郵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