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多所高校頻出新招倡導學生節約糧食
2020-09-28 09:03:19來源: 重慶日報編輯: 付意菲責編: 馮鈺穎

  原標題:重慶多所高校頻出新招倡導學生節約糧食 只要“光碟”就能換積分抵餐費

重慶多所高校頻出新招倡導學生節約糧食

新學期開學伊始,重慶商務職業學院廣泛開展“節約糧食、光碟行動”宣傳活動,增強大學生珍惜糧食的意識,讓節約糧食、拒絕餐飲浪費成為校園新風尚。圖為9月7日,在該學院學生食堂,學生志願者向大學生宣傳拒絕餐飲浪費相關知識。特約攝影 孫凱芳/視覺重慶

  8月以來,全市倡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近日,重慶日報記者走訪了我市幾所高校發現,大部分食堂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費行為,“光碟率”仍待提升。針對現狀,部分高校開始提倡根據學生飯量打飯、張貼節約糧食的宣傳海報以及用“光碟”行動兌換積分抵扣餐費等,培養學生節約糧食的習慣。

  浪費現象仍待改善

  1個食堂1餐飯倒掉超200公斤飯菜

  9月24日上午11點30分,記者來到西南政法大學北苑食堂。“食堂裏面剩飯剩菜很常見,但剩的也不算特別多,大部分就是剩點湯湯水水。”一樓餐具回收處的工作人員説:“要説整盤整盤剩的情況,確實不多,但是把飯菜吃得一點不剩的學生也比較少。”

  記者發現,同學們的餐盤中葷菜剩得不多,素菜浪費比較嚴重。記者詢問了一位剛剛放下餐具的男生,他表示,自己點鐵板飯,主要是想吃其中的鴨肉,其他的像豆腐、白菜梗之類的素菜,並不想吃。

  9月25日上午12點,記者來到重慶大學虎溪校區第一食堂。記者觀察到,大約20分鐘的時間內,有47名學生將餐盤送到二樓的餐具回收處,僅有15名同學實現了“光碟”。剩下的32名學生的餐盤中有明顯的剩飯剩菜,其中有10人的飯菜剩餘量超過一半。

  下午1點,學生們基本就餐完畢,記者分別觀察了第一食堂5個餐具回收處,發現學生們倒掉的剩飯剩菜大概能裝5個泔水桶。以每桶重50公斤計,僅午餐時間1個食堂倒掉的飯菜量就超過了200公斤。

  剩飯原因五花八門

  不合口味、分量太多、怕長胖……

  9月24日下午5點,記者在重慶工商大學南岸校區筱園食堂看到,學生的餐盤中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剩飯剩菜。

  “今天的菜味道有點重,油有點多,就不想吃了。”一名女生將餐盤裏剩下的宮保雞丁和魚香肉絲倒進泔水桶。

  隨後,又有幾名學生將剩飯剩菜倒入泔水桶。記者詢問他們沒吃完的原因,得到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門:“分量太多吃不完”“飯菜不合胃口不想吃”“米飯吃多了怕長胖”……

  “其實我們也知道糧食來之不易,但有些菜確實難以下咽,希望食堂也改進下飯菜品質。”其中一位女生無奈地告訴記者。

  “打飯時候可以先問一下要吃多少,有沒有忌口,男生女生區別對待。”在筱園食堂三樓,國際商學院大四學生石雄宇很快吃完了桌上的冒菜。“比如説我,鍛鍊完之後確實太餓了,我會跟打飯阿姨説多加點飯。”石雄宇告訴記者,“相對而言,男生運動量大一些,飯量也比女生大一些。每次跟女朋友一起就餐,我的飯量是她的兩倍。”

  厲行節約高校在行動

  推出半份菜,可用“光碟”換積分

  “雖然現在剩飯問題還是普遍存在,但整體而言浪費現象比以前少了很多。”重慶大學虎溪校區第一食堂負責人彭毅介紹説,“前幾年食堂光中午的剩菜剩飯差不多要裝10個泔水桶,現在平均裝5到6桶,最高不超過8桶。”

  “新學期我們將繼續加強節約糧食的宣傳。”彭毅表示,食堂餐廳內的各個墻柱上都張貼了“拒絕舌尖上的浪費,光碟一族你我同行”等宣傳海報。

  同時,食堂的商戶也響應學校號召,主動詢問學生的用餐需求。“有些學生食量小,就給他們少打一點。有些同學覺得飯不太夠吃,就讓他們吃完了再添。”重慶大學虎溪校區第一食堂一樓異國風情快餐店工作人員邱國良説。

  重慶工商大學南岸校區筱園食堂部分窗口也在嘗試推出“半份菜”。“我和女友一起在食堂就餐時,我打整份菜,女友選半份菜。這樣一來,既兼顧了我和女友各自的口味,也不會造成浪費。”學生石雄宇説。

  重慶財經職業學院食堂採取了“光碟”換積分的方式,倡導學生節約糧食。“在餐具回收處,同學們拿著‘光碟’就可以找食堂工作人員兌換積分,積分可以當優惠券使用。”食堂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光碟”一次可以兌換5個積分,滿50分可以抵5元優惠券,滿100分可以抵10元優惠券,滿150分可以抵15元優惠券。“優惠券可以在食堂的各個窗口使用。”(重慶日報記者 崔曜 實習生 張天傑)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聯繫方式   電話/傳真:023-68386677   內容熱線:13996277388​   投稿郵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