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踐行“兩山論” 文旅融合造精品
2020-10-10 08:56:34來源: 重慶日報編輯: 付意菲責編: 馮鈺穎

  原標題:創新踐行“兩山論” 文旅融合造精品——武隆區建設世界知名文化旅遊目的地調查

創新踐行“兩山論” 文旅融合造精品

武隆仙女山。(本報資料圖片)(武隆區委宣傳部供圖)

  機車轟鳴、實景演藝、藝術展覽、荷塘尋寶、篝火晚會、壩壩電影……在剛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不少人都進行了一次或長或短的出遊旅行。

  其間,武隆區旅遊業交出了這樣一份成績單:接待遊客148.84萬人次,同比增長1.43%;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8億元,同比增長1.28%。在疫情防控常態化、連日陰雨等不利因素影響下,武隆旅遊業逆勢上揚,成為國內復蘇的文旅市場中的一個亮點。

  景區國際化、産品國際化、功能國際化、行銷國際化、服務國際化……做強旅遊經濟、做大遊客總量,建設世界知名文化旅遊目的地,創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武隆已踏上新時代征程。

  劣勢變優勢

  從國家級貧困縣到世界遺産地

  地處國家級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武陵山區腹地的武隆,80%的鄉鎮、75%的行政村都處在大山區、高山區和石山區,是典型的“七山一水兩分田”地貌,1999年貧困發生率高達25%,2002年被列為國家級貧困縣。

  大山阻隔、交通制約、工農業遲滯,是武隆人不得不面對的困局。採石場、煤窯是當地人發家致富的依靠,對於脆弱的喀斯特生態環境,此舉無異於“殺雞取卵”。

  “對武隆而言,綠色發展不是‘選擇題’,是‘必答題’。借‘綠水青山’甩脫‘貧困包袱’,我們沒有多選項。”武隆區文化旅遊委相關負責人稱。

  芙蓉洞景區的開發,對武隆具有劃時代意義。這座被譽為“地下藝術宮殿”和“洞穴科學博物館”的溶洞,拉開了武隆旅遊開發的大幕。

  1993年,武隆江口鎮一村民在放羊時意外發現了芙蓉洞,洞裏玲瓏剔透、五光十色的沉積物令他震驚。

  消息不脛而走,吸引了多支國際知名洞穴探險團隊來到武隆進行科學考察,芙蓉洞因此也被評為“世界上最好的旅覽洞穴”。

  當時的武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旋即實施“旅遊興縣”“打造旅遊品牌”的發展戰略,僅花了6個月時間,便做到當年發現、當年論證、當年規劃、當年開工、當年開放。1994年,芙蓉洞景區接待遊客達12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200萬元,讓武隆掘到了第一桶“旅遊金”。

  此後,武隆進入景區全面開發階段,仙女山森林公園、黃柏渡漂流、芙蓉江、天生三橋等一批景區景點相繼誕生。

  2007年,在第三十一屆世界遺産大會上,以重慶武隆、雲南石林、貴州荔波為代表的“中國南方喀斯特”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更是在武隆旅遊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2011年,武隆喀斯特旅遊區(天生三橋·仙女山·芙蓉洞)成功創建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多年來,武隆遊客接待量增長了300多倍,旅遊綜合收入增長了8500倍。數據背後,是我們一屆接著一屆幹,一棒接著一棒跑,堅持把特色生態資源轉化為脫貧攻堅發展優勢,以抓鐵留痕的拼勁闖出旅遊脫貧攻堅的新路。”上述負責人稱。

  文化植入景區

  突破“好山好水好無聊”的怪圈

  觀光旅遊、避暑旅遊等確實讓武隆火了起來,讓武隆成為重慶旅遊經濟的標杆。

  不過,隨著大眾旅遊時代到來,遊客需求呈現多樣化、個性化、特色化趨勢,旅遊不再是簡單地看山看水,而是已升級為賞山賞水賞文化。

  以觀光為主的武隆旅遊再次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如果不能突破“好山好水好無聊”的怪圈,就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可能。

  2012年,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武隆》橫空出世,武隆再次成為重慶文旅融合“吃螃蟹者”。如今,“川江號子”在桃園大峽谷已唱響8年,節目歷經多次改版升級,前往打卡的遊客絡繹不絕。

  “目前,該演出已上演2300多場,接待遊客近400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近4億元。更重要的是,該實景演出把‘過境遊’變成‘過夜遊’,拉動餐飲、住宿、交通、購物等創收近30億元,拉動比約為1:7。”武隆喀斯特印象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易軍稱。

  不僅如此,2019年,懶壩國際禪境藝術度假區在武隆羊角街道清水村開園,不久便一炮而紅。

  “我2012年到仙女山度假,當時這個村土地貧瘠、房屋破舊,村落幾近處於‘空巢’狀態,跟大多數偏遠山村一樣,凋敝是給我的第一印象。”懶壩國際禪境藝術度假區項目出品人陳勇回憶。

  但他很快被當地的青山綠水、雲霧氤氳和喀斯特地貌吸引。“日本人在越後妻有地區用大地藝術革新鄉村,是世界知名文旅目的地,在中國可否也嘗試一下呢?”有著濃厚藝術情結的他腦袋裏閃現出一個大膽的念頭。

  經過考察、論證、設計……僅用兩個月左右時間,陳勇與團隊就制定出了一套“藝術興村”的方案,懶壩項目隨之上馬。

  後經過8年的開發建設,給“生命拍照”的心跳博物館、充滿“野性的思維”的巨幅泥畫、奏響鄉村“交響樂”的竹音劇院、展現童話浪漫的巨人雕塑等一批國際IP作品相繼誕生。這些作品注重親民性、參與性、在地性、生態性、多樣性、功能性,不少在國內都是獨一無二的。

  “我們去年8月開園以來,遊客數量已達到20多萬人次。今年國慶假期,度假區更是‘一床難求’。目前,度假區80%的員工是當地村民,還帶動周邊20余戶村民發展農家樂。”陳勇稱。

  文旅融合,讓武隆的好山好水成功實現“好歡樂”的品質飛躍。

  景城村融合

  “黃金廊道”帶火全域旅遊

  山與雲,茶與霧,林與木……走進位於武隆區豹岩村天尺坪的白馬山天尺情緣景區,臨崖望仙、幽谷尋澗,恍若置身國畫中。

  誰會料到,這裡雖與仙女山隔烏江相望,但幾年前,一個是世界自然遺産地、國家5A級風景區,每年吸引上千萬遊客打卡;一個卻是交通閉塞、山高坡陡、土壤貧瘠的市級貧困村,2014年貧困發生率達11.67%,“無柴無水天尺坪”是其真實寫照。

  “起初,我們種煙葉,比起傳統三大坨(洋芋、苞谷、紅苕),經濟效益雖好一些,卻無法從根本上讓我們丟掉‘窮帽子’。”白馬鎮豹岩村天尺坪村民小組組長張明文稱,他們真是守著“金山”餓肚子。

  深耕仙女山、錯位拓展白馬山,以點帶面發展全域旅遊……2016年,白馬山旅遊度假區管委會在村民的殷殷期盼中成立。

  “相比常見景區開發不同,我們創新採取了旅遊廊道帶動增收的模式。”管委會主任路長江稱,武隆將生態資源相似的貧困區就近納入仙女山、白馬山等4個旅遊扶貧帶,作為4條“旅遊黃金廊道”進行打造,再通過“旅遊+”佈局高山蔬菜、有機茶葉、特色林果、中藥材等産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2018年,白馬山天尺情緣景區建成開園,在其融合、帶動、輻射作用下,豹岩村目前成功打造了紅茶品牌“仙女紅”,興辦了農家樂35家,2019年人均純收入增至16400元,貧困戶全部脫貧。

  目前,武隆還有一個更加宏偉的計劃,在仙女山、白馬山之間的烏江上空架起一座“天下鵲橋”。橋不僅本身是一個景點,還將實現兩山的無縫連接,讓廊道效應更加凸顯。

  “作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接下來,武隆將按照景區國際化、産品國際化、功能國際化、行銷國際化、服務國際化的要求,不斷完善配套設施、提升服務品質、做大遊客總量、做強旅遊經濟,打造國際旅遊精品景區,努力建設世界知名文化旅遊目的地,推動武隆文旅再上新臺階。”路長江説。(重慶日報記者 韓毅)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聯繫方式   電話/傳真:023-68386677   內容熱線:13996277388​   投稿郵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