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風口來臨,重慶將打造成什麼城
2021-04-28 09:29:04來源: 重慶日報編輯: 胡明珠責編: 趙瀅溪

“碳”風口來臨,重慶將打造成什麼城

四月二十四日,“藝術創享·無廢生活”——西部(重慶)科學城“無廢城市”主題藝術展在重慶高新區熙街舉行,倡導低碳生活。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編者按

  2020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向全世界莊嚴宣佈: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近年來,重慶著力加快産業結構調整、築牢生態屏障、倡導低碳生活,取得顯著成效;“十四五”時期,重慶將進一步切實抓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促進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挂圖作戰,打表推進。打造“無廢城市”、推動高品質發展,重慶加快步伐。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一件立足現在、著眼未來的大事,關乎我國高品質發展全局。

  4月26日,重慶市委常委會會議提出,要切實抓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期。重慶提出: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今年啟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無廢城市”共建,在産業結構調整、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等方面持續發力。

  優化産業佈局

  何謂碳達峰、碳中和?碳達峰,即到了某個時點,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碳中和,則指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途徑,抵消生産生活中的碳排放量,達到二氧化碳“零排放”。

  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作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重慶目前年能源消費約8900萬噸標準煤,其中80%以上為有碳排放的化石能源,重點項目大體要新增能耗1600萬噸標準煤。在碳達峰、碳中和這項國家級的重大任務面前,重慶責無旁貸、任重道遠。

  加快産業轉型升級,構建綠色低碳産業體系,尤其在重點行業領域大力推進減污降碳行動,是控制碳排放的關鍵。今年1月,重慶在全國率先發佈《重慶市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指南——碳排放評價(試行)》《重慶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指南——碳排放評價(試行)》,為促進重點行業及園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引導相關企業履行碳減排義務和建立碳管理機制提供了參考依據。

  加快傳統産業結構調整,統籌工業、建築、交通等行業綠色低碳導向,強化節能減排降碳約束性指標統籌管理。截至2020年6月,重慶累計完成公共建築節能改造示範項目1295萬平方米,改造面積在全國位居前列。據測算,重慶已完成的示範項目整體節能率達到22%以上,每年可節電2.08億度,減排二氧化碳21萬噸,節約能源費用1.7億元。

  加快綠色低碳生態産業發展,建設綠色製造體系,大力推廣循環經濟,發展生態環保産業。“十三五”時期,在耐德工業、三峽環保(集團)、環衛集團等龍頭企業帶動下,重慶綠色産業發展取得成效,千余家環保産業企業合計營收從2015年的約500億元上升到1000億元以上,年均增速近20%。

  加快能源結構升級,大力發展新能源,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做好“一減”“一增”。“一減”,即減少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費。“十三五”時期,重慶煤炭消費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持續下降,天然氣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逐步提升。“一增”,即構建以新能源為主的能源系統。比如風能,目前重慶的風電産業鏈年産值達500億元。另外,今年4月,重慶首批三座加氫站同步開工建設,計劃到2022年,重慶建成20座加氫站。

  産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數據顯示,2020年,重慶萬元GDP能耗較2015年下降15%以上,保持逐年下降3個百分點的良好態勢。

  下一步,重慶將加快推動“川渝電網一體化”,增加500萬-800萬千瓦四川清潔電力送渝;規劃西北第二回輸電通道引入更多清潔電力;加大市內天然氣、頁巖氣開發供應;推動“以氣代煤”“以電代煤”和“以電代油”等。

  築牢生態屏障

  作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重慶不斷強化“上游意識”,擔起“上游責任”,積極通過森林、草地、江河等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深入開展生態保護修復。目前,重慶基本完成國家山水林田湖草工程試點和縉雲山、水磨溪等自然保護區保護修復工作,全面完成長江幹流及主要支流10公里範圍內廢棄露天礦山修復,啟動“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工程,全面完成1700萬畝國土綠化提升任務,森林覆蓋率達到52.5%。廣陽島入選“兩山”實踐創新基地,“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雛形已現。全市建成綠色園區10個、綠色工廠115個、綠色礦山170個,發行綠色債券264.5億元。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近年來,河長制、林長制、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等重點改革在重慶取得突破,並持續探索碳排放權交易、氣候投融資、碳排放達峰等機制創新,“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等積極推進。

  讓青山變金山,讓林地變寶地。2019年7月,《重慶市“碳匯+”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試點工作方案》出臺,先以林業碳匯為載體,打通資源到資産的變現路徑。

  下一步,重慶還將進一步深化跨省市排污權、水權、用能權等交易合作,探索建立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統籌謀劃區域監測網絡,建立污染預警協商、聯動處置等機制等。

  倡導低碳生活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系統工程,離不開鄰近地區及全社會協同行動。

  2019年4月,重慶(主城區)入圍全國11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2019年9月,《重慶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通過國家有關部委評審;2020年11月,重慶、四川簽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無廢城市”共建合作協議》……截至目前,重慶實現原生生活垃圾近零填埋、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率100%、城鎮污水污泥無害化處置率近100%。

  建設“無廢城市”,需要每一個人腳踏實地的行動。重慶推出系列紮實舉措,深入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讓綠色低碳生活成為新時尚。

  垃圾分類工作有序推進。2020年,重慶垃圾分類工作在全國46個重點城市中排名前列,居西部第一。今年3月,《2021年重慶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要點》出臺,新增了家庭廚余垃圾有效分出比例達到城市生活垃圾總量(不含可回收物)15%以上的目標;同時,今年重慶將通過鼓勵和引導實體銷售、快遞、外賣等企業嚴格落實限制商品過度包裝的有關規定,推動垃圾源頭減量。

  加大力度推行“限塑令”。2020年9月,重慶出臺進一步加強塑膠污染治理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2年,全市一次性塑膠製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産品得到推廣,塑膠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塑膠減量和綠色消費物流模式。

  實施“最嚴”水資源管理制度。為了更好地解決水資源取用耗排存在污染、低效、浪費、短缺、過度利用等問題,2020年3月,重慶宣佈實施“最嚴”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貫徹長江保護法。當年5月,《重慶市節水行動實施方案》發佈,提出到2022年全市初步建立節水型生産和生活方式,30%以上區縣達到節水型社會標準;到2035年,水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達到國內先進水準,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105.58億立方米以內。

  加強區域協同,共建“無廢”經濟圈。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無廢城市”共建合作協議》,“無廢城市”試點由重慶中心城區拓展到重慶全市域以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議》明確,到2022年底,川渝兩地將實現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與實際需求基本匹配。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重慶將進一步增強綠色發展本領,分類施策、因地制宜,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努力建設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範例。每一個重慶人,也應積極行動起來,為打贏碳達峰、碳中和這場硬仗貢獻自己的力量。

  (齊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聯繫方式   電話/傳真:023-68386677   投稿郵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