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重慶兩江新區的長安汽車兩江基地乘用車工廠,機器人焊接生産線在高速運轉。(攝于2020年12月30日)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重慶首個大科學裝置超瞬態實驗裝置總體規劃設計效果圖。(重慶大學供圖)
小學生在西南大學家蠶基因國家重點實驗室近距離觀察彩色蠶繭。(攝于2015年6月14日)特約攝影 秦廷富/視覺重慶
■“1”,是從無到有。新中國第一根鋼軌、第一輛吉普車、第一塊PMOS型大型積體電路板……這些新中國的“第一”都誕生在重慶。
■“1”是世界第一。世界上第一張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第一張家蠶基因組精細圖譜、第一張蠶類基因組遺傳變異圖譜……這些“第一”來自重慶。
■“1”,更是爭創一流的精神與努力。如今,重慶的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8.6%,綜合科技創新水準指數排名躍居全國第7位、西部第1位。
■“N”,則是“一隻蠶”“一輛車”“一座城”背後,憑藉創造無數個“從0到1”的精神,而具有的無限可能——重慶科技創新加速“前行”,成為高品質發展的主動力……
一隻蠶
有了基因組“肖像”
從繪製第一張家蠶基因組框架圖到構建“立桑為業、多元發展”産業體系,向仲懷院士團隊推動中國蠶桑業走向21世紀“新絲綢之路”
6月18日,走進西南大學2號門,沿大路徑直走兩三百米,再往右拐進一條小路,就看到“家蠶基因資源庫”的藍色指示牌。
再往裏走不遠,一座歐式風格的建築就出現在記者面前。這,就是被稱作“蠶宮殿”的家蠶基因資源庫所在地。
在國際知名蠶桑遺傳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帶領下,這裡建立了世界最大的家蠶基因資源庫,擁有1000份以上家蠶基因資源,覆蓋家蠶突變型的90%以上。
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的中國蠶桑業,造就了聞名於世的古代絲綢之路。而向仲懷的夢想,是讓中國蠶桑業走向21世紀“新絲綢之路”。
1954年,向仲懷考入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蠶桑專業,從此與蠶桑結緣。4年之後,他被選中留校任教,並成為國際知名家蠶遺傳學家蔣同慶教授的助手,開展家蠶遺傳研究。
改革開放帶來了蠶業發展的春天,但由於長期的封閉,我國與日本等國家先進蠶業科技的差距不下20年。
1982年,肩負振興祖國蠶業使命的向仲懷被教育部選派去日本留學。
在日本的兩年時間,他先後參與和完成了4個研究項目,還先後到東京大學、九州大學學習先進科學技術。
“剛回國時,沒有實驗室,也沒有科研團隊,基本屬於從零開始。學校給了一萬塊錢作為搭建科研平臺的啟動資金,我到學校設備處,用7000塊錢買了儀器設備,就剩了3000塊錢作為啟動運轉資金。”回想起當年的“窮酸”,向仲懷記憶猶新。
通過先後建立博士點、國家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平臺,推動學科建設,該校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強的研究隊伍。
2003年11月15日,這一天,向仲懷及其團隊的每一名成員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重慶市政府主持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中國科學家完成世界第一張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這一消息震驚了世界。然而在此之前,中國並不被看好。
2001年,由日本主導的國際鱗翅目昆蟲家蠶基因組計劃籌備會在法國里昂召開,8個國家的20多位科學家參會,可作為蠶桑大國的中國並未被邀請。
向仲懷心裏很不是滋味。他們緊急啟動了家蠶EST項目,完成了10萬條EST的測序,超過日本的5倍。
隨後,向仲懷帶領團隊與中科院北京華大基因組研究所聯手,緊急啟動家蠶基因組的測序工作。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他們必須破釜沉舟拼一把。攻堅克難,苦戰百天,終於,他們完成了家蠶基因組6倍測序計劃,比日本的計劃早了一年。
之後的許多年,向仲懷帶領的中國蠶學研究團隊又繪製完成家蠶基因組精細圖、桑樹和家蠶微孢子蟲基因組圖譜,鞏固了全球領跑地位。
不僅於此,他們通過做桑樹基因組測序,最終找到蠶桑産業發展的新途徑,確立了“立桑為業、多元發展”的根本方針,實現學科重建和産業重構,形成適應21世紀發展的嶄新學科和産業。
“回顧幾十年的發展歷程,我們實現了中國回歸蠶業科學引領地位的夢想。如今,中國已是世界公認的蠶桑産業和科學技術中心。”向仲懷説道。
一輛車
跋山涉水的歷程
從新中國第一輛吉普車到第2000萬輛汽車下線,長安汽車始終鎖定一個目標:“把民族汽車品牌搞上去”
5月10日,長安係中國品牌汽車第2000萬輛汽車——長安UNI-K車型汽車在長安汽車兩江工廠正式下線,宣告長安汽車正式邁入2000萬輛時代。
長安汽車是中國汽車歷史上繼上汽通用、上汽大眾、一汽大眾三家合資車企之後第四家破2000萬輛的車企,也是中國首家突破2000萬輛的中國品牌。
擁有深厚歷史底蘊的長安汽車,發源於1862年洋務運動中興起的上海洋炮局,是中國近代工業先驅。新中國第一輛吉普車——“長江牌”46型吉普車,就是長安生産的,由此也開啟了長安與汽車的不解之緣。
當時沒有錢,沒有專用的機床、試驗設備,要造出這樣一輛吉普車很難。所需要的零部件,幾乎都是工人們用鐵錘等簡單的工具一點一點敲出來,敲出來的車殼坑坑洼洼不平整。
為了讓車殼看起來更美觀,工人們在覆蓋件上刮上厚厚的泥灰,等表面平整後,再刷上漂亮的草綠色漆。
重1150公斤,最大載重量440公斤,乘員6人;4缸4衝程氣化器式水冷發動機,排量2199毫升;最高時速115公里,100公里油耗13.7升,最大爬坡度30度……
“長江牌”吉普車的下線,填補了中國汽車工業研發、生産領域多項空白,為長安在改革開放後的汽車生産闊步向前奠定了基礎。
從軍用汽車轉身的長安,于1984年進入民用汽車領域,到2001年第100萬輛中國品牌汽車下線,用了17年;從第100萬輛到2014年第1000萬輛中國品牌汽車交付,用了13年;從1000萬輛到2021年第2000萬輛中國品牌汽車下線,僅用了7年。
這一系列飛躍的數字,是長安汽車發展的里程碑,是中國品牌向新向上的實力彰顯,是中國汽車産業從小到大、由大變強的時代印證。
進入新時代的長安汽車,正在向智慧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
目前,長安汽車已在重慶、北京、河北定州、安徽合肥、意大利都靈、日本橫濱、英國伯明翰、美國底特律和德國慕尼黑建立“六國九地”各有側重的全球協同研發格局,並以每年銷售收入的5%投入到研發。
走進長安汽車兩江工廠焊裝車間,可見數百個機器人靈活地旋轉、搬運、組裝、焊接,在這裡,暢銷車型UNI-K正在緊鑼密鼓地生産。
作為中國汽車行業首家“國家智慧製造示範企業”,兩江工廠衝壓、焊接、涂裝等環節的智慧化程度已達到90%以上,可以輕鬆實現柔性製造、訂單生産。
6月18日,在上海舉行的2021中國汽車論壇大會上,長安汽車總裁王俊表示,全球汽車産業向綠色低碳轉型的新形勢,對汽車産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能源轉型、優化産業結構、加速新能源發展成為企業必選項。
實際上,早在2017年10月,長安汽車就開啟了第三次創業——創新創業計劃,到2020年底,通過不斷審視、迭代優化,已升級到4.0版本,提出打造“新汽車+新生態”産業公司的目標。
“未來五年,長安汽車將陸續推出26款全新智慧電動汽車。”他表示,“把民族汽車品牌搞上去”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中國汽車産業的殷殷囑託,是長安汽車堅定不移的努力方向。
一座城
科技創新的夢想
從山清水秀的西部槽谷到“科學家的家、創業者的城”,西部(重慶)科學城加快打造重慶科技創新的引領性力量
5月27日,重慶首個大科學裝置——超瞬態實驗裝置項目在西部(重慶)科學城開工建設。
作為國際上首次明確在時間尺度上提出兩種探針相互耦合的大科學裝置,超瞬態實驗裝置將充分發揮電子探針在空間尺度、光子探針在時間尺度的各自表徵優勢,重點解決先進製造、先進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領域共性關鍵技術需求,為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專題部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強調要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東銜中梁山、西攬縉雲山、南接長江、北擁嘉陵江,因兩山夾兩江而形成的重慶中心城區西部槽谷地帶,是西部(重慶)科學城所在地,這片山清水秀之地,如今已經科學味十足、科技范凸顯。
一年多來,西部(重慶)科學城一直在跟時間搶速度——
科學大道一期完成總工程量的30%、二期已開工;科學會堂正在開展PPP項目招標,力爭6月底開工建設;科學公園正在完善方案設計,一期下半年即將開工;中國科學院重慶科學中心等17個科創平臺落地;聯合微電子等135個産業項目簽約……一大批項目加速落地建設,讓西部(重慶)科學城日新月異。
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項目加速落地建設的同時,西部(重慶)科學城人氣高漲,創新生態虹吸力逐漸增強。
2018年10月註冊成立、落戶西部(重慶)科學城西永微電園的聯合微電子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廣泛匯聚一流積體電路人才,團隊規模已由初期的20多人增至320多人,其中博士近80人,行業領軍人才8人,高端研發及工藝人才15人。
作為全國首個能實現硅基光電子晶片全流程封裝測試的實驗室,2020年5月,聯合微電子中心已宣佈面向全球提供硅光晶片流片服務,正在加快打造國際一流的積體電路研發中心,推動重慶積體電路産業發展。
加快建設“科學家的家、創業者的城”,打造重慶科技創新的引領性力量,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目前,西部(重慶)科學城圍繞人才、創新、産業、金融出臺了四個“金鳳凰”10條政策,進一步營造“近悅遠來”的創新生態。
重慶正在譜寫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篇章,對科技創新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重慶將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高品質發展的主動力,把大數據智慧化作為科技創新的主方向,把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作為主目標,把産業科技創新作為主戰場,把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作為主平臺,把科技成果産生轉化應用作為主抓手,把優化創新生態作為主任務,進一步增強重慶科技創新的集聚度、活躍度、開放度、貢獻度、輻射度,努力在新一輪競爭中搶佔先機、贏得主動。(重慶日報記者 張亦築)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