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舊小區改造 “螺螄殼裏做道場”
2021-09-13 09:20:48來源: 重慶日報編輯: 付意菲責編: 石麗敏

  原標題:重慶因勢利導、最大限度利用空間 老舊小區改造 “螺螄殼裏做道場”

重慶:老舊小區改造 “螺螄殼裏做道場”

9月6日,九龍坡區白馬凼小區街心花園,居民在迷你循環塔機械停車樓旁打乒乓球。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編者按

  截至目前,全市累計開工改造老舊小區2509個、5269萬平方米,惠及居民59萬戶,上百萬群眾從中受益。

  對我市的老舊小區改造,居民如何評價、有著怎樣的獲得感?另一方面,在改造中,我市如何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和特色,又下了哪些“繡花”功夫?

  即日起,重慶日報推出“關注重慶老舊小區改造”系列報道,展示高品質的老舊小區改造“手術”給城市“面子”和市民生活“裏子”帶來的變化。

  核心提示

  地勢高低不平,房屋依山而建,狹小、逼仄的空間裏,如何增加公共服務設施?這是老舊小區改造中,面臨的特有“考題”。

  重慶的答案是,最大限度利用空間,在設計尺度上精益求精。打個比喻,叫做“螺螄殼裏做道場”。

  江北區南橋苑小區:

  城市邊角地上“疊羅漢”,使用面積擴大約6倍

  張先生是江北區南橋苑小區的居民。每次開車回家都要在周邊的背街小巷轉上幾圈,“半小時內能停好車,算是運氣。”他説。

  南橋苑小區共有居民約900戶、近3000人。社區工作人員所做的民意調查顯示,停車位建設排在居民最希望改造的公共設施中的前3位。

  可是,建於上世紀90年代末的南橋苑小區,樓與樓之間間距僅有20米,其中車行道就佔了8米,沒有多餘的空間修停車場。每天搶車位,成為不少居民頭疼的事。

  前不久,這裡的居民迎來一個機會:江北區在推動南橋苑小區改造工作中,擬拆除破舊不堪的菜市場,在空出來的土地上修建公共服務設施。

  不過,南橋苑小區的菜市場是塊佔地2400平方米的邊角地,地形並不規則。一番測算下來,最終能夠利用的建設面積僅有1000平方米左右。

  如何在“巴掌大”的地方,保留原有菜市場的功能,還要為居民修建新的停車位,滿足他們渴望增加更多休閒設施的訴求?

  設計人員想到了“疊羅漢”的方法,將菜市場地塊的使用空間從1層樓增加到7層樓,將使用效率提高約6倍——

  菜市場地塊的下面,將挖出兩層空間,增加50多個停車位。

  地上,則將修建五層樓高的房屋。其中,還建的菜市場位於一樓,可提供數十個攤位;其餘四層將設乒乓球室、黨建室、書畫室等文化健身場所;五樓樓頂還可開闢露臺,為居民提供休憩的開闊空間……

  目前,南橋苑小區菜市場地塊的設計方案已通過該區規劃部門評審,江北區住房城鄉建委將及時推進停車場建設等相關工作,並對小區周邊道路進行劃線,讓居民停車更加規範有序。

  渝中區棗子嵐埡:

  一條空中步道,讓老人、年輕人、小孩都有了自己的空間

  70歲的周政球,在渝中區棗子嵐埡片區和九龍坡區彩雲湖公園附近都有住房。後一處住房,是新建小區,條件好很多,常住吧,又捨不得棗子嵐埡的街坊鄰居,她只能兩邊跑。

  但今年5月棗子嵐埡片區老舊小區改造完工後,周政球作出一個決定:在棗子嵐埡定居,不再跑了。

  為啥呢?“以前,棗子嵐埡環境臟亂差,出門的道路也破敗不堪,我們上個街心裏都是懸吊吊的。現在小區變美了,梯坎之間安裝了扶手,大家出行更有安全感了。”她説。

  棗子嵐埡小區建於上世紀90年代,共有居民1100戶,他們的房屋修建在山坡上,出門就要爬坡上坎。後來,小區11棟樓的第6層處修起一條長61米、高13米的空中步道。居民從11棟的6樓出口出來,穿過空中步道,步行一分鐘左右就能直達棗子嵐埡正街。

  由於年久失修,空中步道變得陳舊不堪,路面還長了青苔,男女老幼出行都得小心翼翼。去年11月啟動的棗子嵐埡片區改造工程,重點對空中步道進行了治理,不僅更換了地面材料,為步道兩旁加裝了扶手,側面還安裝了路燈,淡黃色的燈光讓大家進出小區感到非常安心。

  渝中區住房和城市建設委員會人士介紹,公共空間優化是棗子嵐埡片區改造“手術”的重頭戲。此次改造除了美化空中步道外,還對空中步道下方的四個消極空間進行了利用——

  步道下方的第一層,原是破舊的空地,改造後鋪上了磚紅和土黃色的透水瀝青,過道側面增設了座椅,新增了健身設施。

  步道下方的第二層,與一條小小的斷頭路相連,居民以前基本不光顧。此次改造,在斷頭路一側加裝了步梯,居民們走出樓房、登上步梯,再往上走,就能達到空中步道。

  步道下方的第三層,原是塊細長的空地,雜草叢生。此次改造取掉了花臺,在地面涂上紅黃相間的透水瀝青混凝土,從視覺上延長了休閒空間;空地一側、面對空中步道的正下方,新修了兒童遊樂設施。

  步道下方的第四層,原是塊空地,此次清理出來打造了慈孝文化園,很多老年人都愛在這裡喝茶、打牌。

  “小區改造好後,無論是老人、年輕人還是小孩,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活動空間,大家各取所需,都很高興。”周政球説。

  九龍坡區白馬凼小區:

  樓宇之間擠空間,3000平方米的空地植入多種功能

  9月8日下午,九龍坡區渝州路街道白馬凼小區街心花園內,二三十個老人正隨著音樂翩翩起舞;花園一側,四個年輕人在乒乓球臺旁揮汗如雨;不遠處,孩子們嬉戲打鬧……

  看著小區的熱鬧場景,在此居住了30年的老居民張國芬眼睛有些濕潤:“以前,小區環境差得很,我好幾次都想搬走。現在,這裡變得像花園一樣,住在這裡的老鄰居變得更愛笑了。”

  白馬凼小區建於上世紀80年代,去年啟動改造工作,本月有望全面完工。此前,社區工作人員對小區改造項目進行調研時,近300戶居民反映最強烈的訴求,就是要求增加公共空間,他們提出了修兒童活動場地、塑膠步道、棋牌桌椅、乒乓球臺、老年健身器械、休閒廣場、黨建宣傳欄、機械停車樓、會客廳等近十項要求。

  可是,小區最大的公共空間是一塊約3000平方米的地方,裏面還被樹池佔了一部分,改造“手術”從何下手?

  白馬凼小區的做法是:在樓宇之間擠出空間,不放過任何邊邊角角。

  施工人員拆除小區中間的樹池後,在小區北面圍繞樹木和場地邊緣建起了“會客廳”。“會客廳”佔地面積雖然只有71平方米,卻用立柱支撐的方式搭起了露臺,使得露臺加上“會客廳”的面積接近200平方米,不僅具有教育科普、社區文體、社區黨建、社會福利等功能,還為居民提供了休憩的地方。

  小區東面,修起迷你循環塔機械停車樓,可停放36輛小車,居民可刷卡取車。

  緊靠停車樓的地方,設置兒童遊樂設施和乒乓球臺,兩者之間的距離不到兩米。為避免乒乓球飛出傷人,乒乓球臺周圍還豎起了彩色防護網。

  而在小區樓房靠院壩一側,風雨連廊串聯起9棟樓房,無論颳風下雨,居民都可在下面休閒;小區中間的街心花園,則安裝了木質桌椅,設置了白色遮陽傘。

  張國芬説,以前的白馬凼小區,只有跳舞和喝茶兩種休閒方式,喝茶的客人就佔了大半公共空間。此次改造將喝茶的地方遷到了小區一側的背街小巷處,把中間的“黃金地段”還給居民。如今,她每天都會帶著孫子下來玩耍,閒暇之餘,還和街坊鄰居拉拉家常。

  部門聲音>>>

  重慶是山地城市,老舊小區受地勢條件限制,容積率高,周邊可利用的空置、閒置用地較少。在改造中,我市盤活一切可利用的資源,鼓勵各方充分利用城市立體空間,打造具有山水城市特色的完整社區,讓改造後的老舊小區不僅“小而美”,而且能“小而優”。

  ——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

  專家點評>>>

  重慶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山地城市,有著人口密度高、建築密度大、公共空間量少等特徵。過去,在土地資源相對緊張的情況下,社區開放活動空間、綠地、良好的視線景觀、豐富的社會活動等居民需求被忽視,這種割裂會造成城市活力的逐步喪失。

  上述案例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對我市老舊小區改造進行了多元、豐富的探索,一區一策的改造思路對營造重慶特色社區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也提升了我市人居環境水準。

  建議未來的社區公共空間建設,應對較長時期內的社區需求進行預判,鼓勵公眾參與多元共治,促進社區提出更有前瞻性的發展目標。

  ——市市政設計研究院公共空間所所長萬梓宇

  (重慶日報記者 廖雪梅)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聯繫方式   電話/傳真:023-68386677   內容熱線:13996277388​   投稿郵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