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加快建設文化強市和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
2022-04-26 14:01:14來源: 重慶日報編輯: 胡明珠責編: 趙銀平

  原標題:《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出爐 加快建設文化強市和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

【城市遠洋】《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出爐 加快建設文化強市和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

渝中半島

【城市遠洋】《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出爐 加快建設文化強市和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

重慶市雜技團駐場演出《魔幻之都·極限快樂SHOW》

  巴山渝水的多彩畫卷,離不開“詩和遠方”。而繪就文化旅遊的美麗圖景,需要執好規劃之筆。

  近日,重慶市人民政府印發《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

  “十四五”時期,重慶將以推動文化和旅遊高品質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主客共享、近悅遠來”的國際旅遊樞紐城市,加快建設文化強市和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

  到“十四五”期末,重慶文化強市建設將取得重大進展,文化軟實力大幅度提升,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國際旅遊樞紐城市建設全面推進,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加快建成。

  文旅交融

  讓美好生活持續提升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市高度重視文化和旅遊發展,聚焦文化強市建設和全力打造旅遊業發展升級版,縱深打好三峽、山城、人文、溫泉和鄉村牌,實現了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速度規模與品質效益相統一,文化和旅遊工作呈現穩中有進、繁榮向好的發展態勢。

  全市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實現全覆蓋,國家等級館率位居全國前列;文化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12.5%,文化市場主體新增4萬餘個;2016年—2019年接待遊客人次和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3.8%和26.4%,世界旅遊業理事會發佈的《2018年城市旅遊和旅遊業影響》顯示重慶為全球旅遊增長最快城市,榮獲2019年度中國城市旅遊品牌第2名,重慶在旅遊城市遊客滿意度評價中多年排名全國第1位……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重慶文化和旅遊行業不僅有基礎、有底氣、有能力,更將面臨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西部大開發,以及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國際人文交流城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有序實施等諸多利好。

  為此,《規劃》明確提出,到“十四五”期末,重慶文化事業發展實現新進步。公共文化設施擴面提標建設穩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水準和效能不斷提升,文藝創作生産增量提質,創排演出水準明顯提升,媒體融合發展取得新進展,文化保護和傳承利用更加有效。

  文化産業發展取得新成效。推動文化産業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形成以大數據和智慧化為引領、以數字文化業態為支撐、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現代文化産業體系,文化産業發展實力和競爭優勢明顯提升。

  旅遊業發展邁上新臺階。旅遊産品和業態更加豐富,旅遊要素配套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智慧旅遊建設加快推進,品牌打造和市場拓展成效顯著,旅遊供給品質和效率大幅提升,旅遊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不斷提高。

  文旅融合發展進入新境界。體制機制更加健全,文化鑄魂、文化賦能和旅遊為民、旅遊帶動作用全面凸顯,文旅融合發展向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準邁進,形成優勢疊加、雙生共贏的良好局面。

  《規劃》更明確了“十四五”期間重慶文化和旅遊發展建設主要指標:文化産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4.5%,規模以上文化企業達1200家,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800平方米,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99.5%,國有公共博物館覆蓋率100%,旅遊業總收入7500億元,旅遊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5%,國家4A級以上旅遊景區數量180個等。

  提質增效

  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規劃》提出了12項重點任務,涵蓋推動文藝繁榮發展,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高品質發展,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與利用,推進文化産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構建“一區兩群”旅遊發展格局,實施旅遊精品工程,提升和完善旅遊公共服務體系,推進文旅融合體制機制創新,推進文化和旅遊科技創新,加強文化交流和旅遊推廣。

  在文藝繁榮發展方面,《規劃》提出:

  實施文藝作品品質提升工程。推進文藝精品創作,抓好全市重點劇目的創排、打磨和展演工作,新創、修改打磨、復排大型舞臺劇目30部,力爭1台—2台劇目在全國專業藝術評選活動中獲獎,創作重點題材美術作品10件。以內容生産為核心,講好重慶故事,傳播好重慶聲音,打造一批影視精品。

  推動文藝精品展演。以解放碑為中心,統籌利用現有劇場和展演空間,打造長嘉匯演藝聚集區,提供常態化文化演藝産品。鼓勵市級國有文藝院團做強區域優勢藝術門類,積極承擔市級重大主題創作演出任務,組織優秀作品參加全國重要展演活動。

  完善藝術創作保障機制。進一步加大對藝術精品創作生産的投入,將藝術精品創作生産列為各級文化發展專項資金的重點支持對象;充分發揮重慶市藝術創作重點項目專項資金的孵化作用,對原創作品、優秀作品等重點項目進行重點支持,對大型舞臺劇本孵化項目給予專項資助等。

  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堅持“分類指導、一團一策”,為市級文藝院團“破瓶頸、保基本、減負擔”。引導院團以演出為中心環節,提升院團綜合實力,形成示範性、導向性、引領性的新時代文藝院團,推動重慶川劇院建設成為全國一流院團,重慶芭蕾舞團、重慶雜技團、重慶京劇團建設成為西部一流院團,推動1家—2家文化企業上市等。

  其中,重點項目包括:統籌利用重慶川劇藝術中心、重慶國泰藝術中心、重慶國際馬戲城、重慶大劇院等劇場和展演空間,打造長嘉匯演藝聚集區;建設長江音樂廳、重慶芭蕾舞團團場、重慶民族樂團團場、重慶國際馬戲城二期、重慶國際舞蹈中心(江北、北碚等)、美術公園等;實施經典抗戰話劇排演工程,力爭每年推齣劇目1部以上,創排舞劇《絕對考驗》、雜技劇《一雙繡花鞋》、話劇《天坑問道》、歌劇《一江清水向東流》等劇目,推進重大題材美術作品創作。

  在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方面,加強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統籌城鄉區域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服務供給,合理佈局城市公共文化設施,補齊薄弱地區短板,培育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全面推進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實現總分館資源互聯互通、共建共享,推進優質公共文化資源延伸到農村、基層。加快重慶圖書館分館等市級重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構建高品質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在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與利用方面,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傳承,推進紅岩革命文物保護傳承工程建設,強化對紅岩村、曾家岩、虎頭岩“紅色三岩”的保護提升,加強考古發掘與研究,實施考古發掘重大項目。進一步完善以國家一級博物館為龍頭、等級博物館為骨幹、國有博物館為主體、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的重慶博物館體系。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實施石窟寺保護展示精品工程,加強三峽文物保護利用,全面推進釣魚城遺址和白鶴梁題刻申報世界文化遺産。

  在推進文化産業轉型升級方面,做大做強傳統優勢産業,大力發展數字文化産業新業態,加強文化創意産品開發,推動文化産業集聚發展,打造一批以內容生産、創意設計、文娛消費為主營業態,特色鮮明、産業融合的文創園區、基地、小鎮等文化産業聚集區,力爭2025年底國家級、市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分別達到2個、40個,國家級、市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分別達到15個、120個。

  主客共享

  打造國際旅遊樞紐城市

  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中,對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提出的定位是充分挖掘文化旅遊資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講好巴蜀故事,打造國際范、中國味、巴蜀韻的世界級休閒旅遊勝地。

  《規劃》提出,傳承弘揚巴蜀文化,加強巴蜀文化研究,川渝共建巴蜀古文明研究中心、巴蜀文化研究院等研究機構,推進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研究院、重慶市文化遺産研究院等與四川相關院校單位合作,推進實施巴蜀特藏文獻保護研究利用工程。加強巴蜀文化學術研究,探究巴蜀文明、巴蜀文化的重要價值和重大意義。推進考古發掘與研究,共同加強巴蜀文化遺址考古調查發掘與保護展示,合作開展以考古為基礎的綜合性學術研究,推動“巴蜀考古”“西南夷考古”納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等。

  加快發展巴蜀文化旅遊産業,共同開發大華鎣山生態旅遊區、共同打造嘉陵江生態文化旅遊區,聯動貴州打造川渝黔金三角生態旅遊區,大力培育“巴蜀文脈”人文旅遊、“巴蜀風韻”民俗旅遊、“巴蜀脊梁”紅色旅遊等十大優勢産業集群。加強線路推廣和品牌培育,共同推廣古代巴蜀文明探秘、世界石窟藝術研學、長征豐碑紅色教育、偉人將帥故里致敬等巴蜀文化旅遊十大精品線路,協同打造魅力都市、壯美三峽、石窟藝術、生態康養等巴蜀標誌性旅遊形象品牌,培育一體化的文化旅遊市場。深入推進川渝城市群無障礙旅遊合作,推進兩地文化旅遊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合作聯動,兩地聯合舉辦線上線下系列活動,共推智慧旅遊、共享平臺信息、共建應急管理體系等,著力打造成渝地區無障礙“雙城文旅經濟圈”。

  在構建“一區兩群”旅遊發展格局方面,根據旅遊資源稟賦特質和區位條件,按照融合化、全景化、差異化的要求,著力打造大都市、大三峽、大武陵旅遊目的地,加快構建重點突出、各具特色、功能互補的“一區兩群”旅遊發展新格局。

  在實施旅遊精品工程方面,按照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要求,建設一批大型文旅融合綜合體,提升和新建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具有標誌性、引領性、帶動性的國際旅遊品牌。全面提升都市旅遊、著力打造長江三峽旅遊、加快推進民俗生態旅遊、做大做強溫泉旅遊、做優做靚紅色旅遊、轉型升級鄉村旅遊、加快發展康養及休閒度假旅遊。

  在文旅融合發展方面,建立和完善文旅融合IP協同創新機制、“景區+劇場”“景區+演藝”等文化業態植入機制、文旅公共服務一體化推進機制、文旅融合發展工作推進機制,加快文化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文化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品質和效率,加強治理能力建設,優化和提升文化旅遊環境,提振文化和旅遊消費市場,加快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十四五’時期,重慶文化和旅遊發展面臨重大機遇,也會遇到諸多挑戰。我們將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加強組織協調和政策引導,加強文化和旅遊人才隊伍建設,確保《規劃》實施見效,奮力譜寫文化和旅遊發展新篇章。”市文化旅遊委相關負責人稱。

  詹米璐 圖片由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提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聯繫方式   電話/傳真:023-68386677   內容熱線:13996277388​   投稿郵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