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重慶)科學城加快建設科技創新策源地
2022-07-12 09:17:38來源: 重慶日報編輯: 胡明珠責編: 李金秋

西部(重慶)科學城加快建設科技創新策源地

西部(重慶)科學城科學大道一期,車輛行駛在高龍大道至魏家院三公里示範段。(攝于五月四日)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西部(重慶)科學城加快建設科技創新策源地

西部(重慶)科學城金鳳實驗室。(攝于二月八日)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西部(重慶)科學城是重慶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主戰場。按照今年2月市政府印發的《關於支持西部(重慶)科學城高品質發展的意見》提出的建設目標,到2025年,西部(重慶)科學城將初步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功能,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5.5%以上。

  7月11日,重慶日報記者了解到,西部(重慶)科學城聚焦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金鳳),高水準建設大學城、科研港、科學谷、生命島、科創街“五大創新支撐”,目前R&D經費投入達到4.2%,通過落地一批高水準科創項目,不斷增強科技創新引領性,加快建設科技創新策源地。

  大裝置、大院所、大平臺加速聚集

  6月25日,坐落于西部(重慶)科學城鳳棲湖畔的金鳳實驗室正式揭牌投用。

  作為科學城科技創新的“頭號工程”,金鳳實驗室總投資21.8億元,主體樓宇佔地面積128畝、建築面積13.5萬平方米,將聚焦生命健康,打造智慧病理、腦科學與腦疾病、醫學檢驗三大研究集群,前瞻佈局戰略科技力量,搶佔前沿創新高地,建設生命健康創新策源地。

  中國科學院院士、全軍臨床病理研究所所長卞修武最先帶領團隊入駐金鳳實驗室,目前正加緊開展科研活動。

  “金鳳實驗室已有9個科研團隊入駐,預計今年底將達到20個科研團隊,總人數超過100人。”金鳳實驗室運營團隊負責人徐輝表示。

  與金鳳實驗室同時揭牌的還有金鳳·華大時空組學中心,由金鳳實驗室與華大集團合作共建。從開建到投用,金鳳·華大時空組學中心僅用了60天時間。

  金鳳·華大時空組學中心是國內首個時空多組學病理研究平臺和臨床應用中心,將利用金鳳實驗室科研條件和臨床樣本資源,結合華大集團自主研發的具有“亞細胞級解析度”和“釐米級全景視場”的時空組學技術,開展時空病理研究和臨床應用探索,從生命科學角度提升人類對疾病和癌症發生、生命生長髮育的認知,重新定義人類疾病,力爭在時空工具與病理學研究方面實現技術革新與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時空病理研究核心技術,推動我國生命健康科學研究的進步,服務大健康産業發展。

  金鳳實驗室把“重大疾病的下一代診斷”作為核心任務,力爭到2025年,引進和培育一批領軍型科研人才,攻克一批引領性前沿技術,取得一批標誌性原創成果,建成具有全國競爭力的生命健康創新策源地。

  不僅是金鳳實驗室,相隔不遠的中國自然人群生物資源庫一期也已竣工。

  “遺傳基因潛藏著什麼健康狀態?後天經歷了什麼?會導致怎樣的狀態變化?要掌握這些規律,就需大量的基礎數據研究。”生物資源庫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岩説,生物資源庫存放的是人體的生理樣本和生理數據,以這些數據為基礎,匯總成為健康醫療大數據,可以為健康和醫學研究、生物醫藥技術和産品研發、政府政策制定提供依據。

  走進生物資源庫,記者看到,一台臺存儲設備正在運行,密閉環境下,智慧機器人正代替人工進行一系列複雜的操作。監控中心的大螢幕上,顯示著採集樣本的動態數據——目前,樣本採集已經超過10萬份。

  作為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多維大數據驅動的中國人群精準健康研究”建設項目,生物資源庫計劃在5年內建設百萬量級中國自然人群隊列,建設具有千萬量級樣本存儲與信息管理能力的標準化人類資源庫,對人群生物樣本進行基因組學等精準健康研究,結合健康生理信息形成中國人群健康醫療大數據。建成後將推動生命科學基礎與臨床原創性研究,提升重慶生物醫藥創新發展能力,帶動西南地區生物醫藥整體研發水準。

  “科”是西部(重慶)科學城的靈魂和主題。今年二季度,科學城共有10個科技創新類項目竣工,總投資77.2億元。一批大裝置、大院所、大平臺加速聚集,讓科學城有了“壓艙石”。

  校地合作解決産業鏈“卡脖子”難題

  近年來,西部(重慶)科學城加快推進校地合作,充分激活發揮大學城、在渝高校院所科技創新“基本盤”作用,示範引領市外名校名院名企參與科學城建設,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為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産業鏈提供了關鍵支撐。

  去年12月,由重慶師範大學牽頭成立的重慶應用數學中心在西部(重慶)科學城動工開建。

  作為科技部首批支持建設的13個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之一,重慶應用數學中心主要聚焦數學與信息科學、數學與先進製造、數學與智慧交通、數學與生物醫學四大領域,圍繞國家及我市産業發展中的重大需求,集聚一批數學與相關領域的科學家、行業專家、企業家等,共同解決一批制約産業發展的關鍵數學問題,推進數學與工程應用、産業化的對接融通,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層次數學創新人才團隊,提升數學支撐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準。

  基礎建設如火如荼,科研攻關也馬不停蹄。重慶應用數學中心主任、重慶師範大學教授楊新民介紹,目前,通過市科技局組織實施的“揭榜挂帥”項目,他們正在著手研究“複雜條件下自動駕駛軌跡實時優化”重大課題,與長安汽車合作,共同研發自動駕駛汽車的“大腦”。

  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建院短短一年多時間,已落成1個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和13個實驗室,涉及方向包括數值分析、工業互聯網、中醫藥大數據、數據治理、區塊鏈、智慧氣象、智慧醫療、智慧金融、智慧城市等。

  “我們是‘有備而來’。”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副院長王濤表示,研究院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副校長張平文擔任首席科學家,秉承“基礎研究在北大,産業落地在科學城”的發展思路,重點攻克大數據智慧化和數字化轉型的核心科學技術問題和創新應用瓶頸,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培育孵化科技領軍企業,助力重慶乃至成渝地區做強産業鏈。

  “1個中心和13個實驗室”的背後,實際上是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工學院、信息管理系等10個院係強大的創新資源作為支撐。

  “面對基礎軟體的‘卡脖子’問題,我們歷時一年研發出北太天元數值計算通用軟體,已在全國150多所高校以及浪潮、長安汽車等企業試用。”王濤介紹,目前,研究院已在西部(重慶)科學城孵化成立一家科技公司,推動該成果走向市場化運營,未來作為國産工業軟體的計算底座,面向行業應用需求支撐多類工業軟體的快速開發。

  此外,已經建成投用的上海交通大學重慶人工智能研究院,將聚焦人工智能在工業軟體、智慧製造、智慧醫療、智慧藥物、智慧人文與藝術、智慧教育等領域的應用,建設具有區域特色和産業支撐能力的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協同創新平臺,加快推動上海交大科研成果在渝轉移轉化,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和産業融合發展。

  “自2020年3月建立校地合作聯席會議制度以來,西部(重慶)科學城以項目為抓手,專班推進、滾動實施校地院地合作項目43個,爭取各類資金近52億元保障項目建設,目前已投用項目29個。”重慶高新區科技創新局局長鄧敏軍表示,為進一步激發高校院所創新活力,科學城還出臺了《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環大學城創新生態圈實施方案(2022—2025年)》《支持西部(重慶)科學城高校院所協同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扶持辦法》,旨在打造産教融合和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示範空間。目前,科學城校地協同創新與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已開始運營,將重點打造“一庫一品牌一聯盟”一體化成果轉移轉化協同創新體系。

  “築巢引鳳”以一流人才建設一流科學城

  前不久,在西部(重慶)科學城西永微電園,由聯合微電子中心有限責任公司打造、總投資13.16億元的8英吋硅光特色工藝平臺竣工通線。

  這是國內首個3D-SOC集成技術開放平臺,工藝線選擇超越摩爾定律的技術發展路線,具備高端特色工藝開發代工服務及硅基光電子領域全流程自主工藝能力,並形成基於IP的集成産品協同設計與開發能力,可以面向全球晶片設計企業提供硅光晶片流片服務,月産能達到3000片。

  之所以能實現快速發展,得益於聯合微電子中心在短時間內建立起的高水準人才隊伍。

  “目前我們已有400多名員工,其中近100名都是微電子等專業細分領域的高端人才,還有二三十名是海歸人才。”聯合微電子中心硅基光電子中心主任馮俊波説,西部(重慶)科學城出臺的“金鳳凰”人才政策,為他們留住人才給予了極大支持。

  實際上,馮俊波就是“金鳳凰”人才政策的受益者。

  來重慶前,他原本在安徽合肥一家大型國企任職,決定加入聯合微電子中心之後,他要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就是舉家搬遷。對此,西永微電園提供了個人所得稅減免、安家補助資金等支持,解決了他的後顧之憂。

  為進一步提升人才工作服務水準,營造“近悅遠來”人才生態,今年4月,西部(重慶)科學城人才服務港正式“啟航”。

  人才服務港線上以“金鳳凰人才碼”與重慶高新區“渝快辦”為依託,線下以重慶高新區政務服務中心人才和就業服務專區為依託,以數字化改革為方向,推動“線上服務入網,線下服務進港”,實現人才服務“一站式”快捷辦、“網上+掌上+碼上+線上”智慧辦。

  其中,“金鳳凰人才碼”是西部(重慶)科學城在全市首創整合人才信息、人才身份、人才政策的人才服務系統,目前已開通了事業支持類、創業扶持類和生活保障類共計28項綠色服務通道,包括成果轉化支持、入駐孵化平臺、配偶就業等,並有“人才管家”主動為人才上門服務,指導人才在手機上通過“金鳳凰人才碼”系統進行服務辦理,並做好跟蹤服務,實現人才政策“一鍵兌現”、人才辦事“一網通辦”、人才服務“一碼集成”、人才訴求“一次落實”,提高人才辦事效率,讓人才省時、省心、省力,全力保障人才將更多精力用於幹事創業。

  “高水準建設科學城,第一動力在科技創新,第一資源是人才要素。”西部(重慶)科學城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科學城將認真落實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精心繪製“人才圖譜”“引才路線”,聚焦“塔尖”“塔身”“塔基”三個層次“築巢引鳳”,著力打造人才成長的創新平臺,完善人才工作的良性機制,提供人才安居樂業的卓越配套環境,推動人才總量年均增量2萬以上,加快建成“人才特區”,以一流人才建設一流科學城。

  在做精“塔尖”方面,繼續實施好“金鳳凰”人才政策,實行“金鳳凰”人才認定直通車制度。落實院士帶培、博士後倍增計劃等,搭建海內外人才柔性引進平臺,加大全球高端人才招攬力度,加快集聚戰略科技人才、領軍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工程技術人才。

  做強“塔身”方面,發揮好大學城優勢,加強高校院所、龍頭企業合作,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大力引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健康、綠色低碳及智慧製造、高技術服務等重點産業人才,積極引育一批能工巧匠、大國工匠,不斷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支持引導更多校友企業家、校友科技人才到科學城創新創業。

  在做實“塔基”方面,優化支持政策,引導高校畢業生、留學歸國人員到科學城創業就業。特別是高標準打造環大學城創新生態圈,支持引導高校畢業生“出了大學城、留在科學城”,成為科學城創新創造的生力軍。(重慶日報記者 張亦築 實習生 冉羅楠)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聯繫方式   電話/傳真:023-68386677   內容熱線:13996277388​   投稿郵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