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培養新時代紅色卓越工程師
2024-08-06 17:39:29來源: 光明日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類人才素質。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在卓越工程師的培養上具有關鍵主體作用,應當充分發揮高校在紅色育人、強國鑄器方面的特色優勢,加快打造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培養新時代紅色卓越工程師,夯實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戰略人才根基。

  現代科技進步與産業發展急需卓越工程師

  工程師是推動工程科技造福人類、創造未來的重要力量,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高品質發展,迫切需要培養更多與現代科技進步、現代産業發展相適應的卓越工程師。

  當前,以跨界融合為特徵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深刻重塑世界産業鏈、供應鏈形態,全球科技創新和産業變革進入密集活躍期。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領域快速進步,深刻改變全球産業發展和分工格局,同時也深度調整了全球的産業鏈、供應鏈。我國雖已成為製造業大國,但“大而不強”、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發展新質生産力、實現高品質發展需要更多高素質勞動者。另一方面,“兩個大局”下大國博弈日益加劇,工程教育水準和工程人才品質已經成為一國科技實力攀升的重要驅動力。以美國、德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出臺國家戰略推進新一輪工程教育改革和創新,加強工程技術後備人才培養,力求保持本國在先進製造業領域的領先地位和技術競爭優勢。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作為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供給端,高校要認真思考“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重大命題,有的放矢培養黨和國家需要的紅色卓越工程師。

  構建紅色卓越工程師自主培養新範式

  卓越工程師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高校要不斷深化對人才培養規律、産學研一體化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推動教育教學理念、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變革,推動卓越工程師培養向更高品質邁進。

  卓越工程師的特質有很多,第一位的就是愛黨報國。強烈的愛國情懷,是對我國工程技術人才的首要要求。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有祖國,高校要堅持立德樹人,熔鑄報國之志,加強思想引領,築牢信仰之基,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使愛黨報國成為新時代紅色卓越工程師不變的精神底色。在具體培養過程中,要注重發揮榜樣模範的示範引領作用,健全榮譽表彰體系,使之成為激勵學生奮進的不竭動力。同時,我們要深挖學校的紅色根脈資源,並使其融入教育教學,讓紅色基因得以傳承,讓追求卓越成為師生的共同追求。

  卓越工程師還要具備深厚知識儲備、紮實專業基礎和寬廣國際視野,立足領域最前沿,紮根工程實踐和生産一線,主動提出問題,養成“顛覆思維”,勇於自我否定,練就突出的技術創新能力,善於解決複雜工程技術問題,産出有價值的工程創新類成果。

  為此,對工程人才要深化貫通培養。工程碩博士的培養過程有其連貫性、銜接性與遞進性特徵,必須從“點-線一面一體”著手,推動人才培養系統性轉型升級。一是抓好關鍵點,不斷加強有組織科研,建強科技創新體系,大力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尤其是要圍繞關鍵技術點,破解一批“卡脖子”技術難題。二是把握需求線,圍繞國家重大需求,依託優勢特色學科,與行業科研院所、龍頭生産企業開展聯合攻關。三是拓展培養面,以大類學科群為覆蓋面,引導學生深度參與重大工程,從工程科技前沿提煉科學問題、用科學理論解決工程問題。四是打造交叉體,打破學科專業壁壘,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探索學科、人才、科研一體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培養卓越的工程人才需要校企深度融合,構建協同機制。面對傳統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與生産實際不適應、不匹配的問題,要進一步深化産教融合、加強協同育人,引導學生開展“真實踐”、進行“真研究”、解決“真問題”、産出“真成果”,從而實現“真培養”。以“真實踐”“真研究”推動理論知識教育與工程技能培養緊密結合。近年來,北理工開展課程重構、教學重塑,讓企業深度參與教學,建設45門校企聯合課程、167門專門課程,其中三分之一課程為實踐類、技術類、案例類課程。把解決“真問題”作為“真成果”“真培養”的有效檢驗標準。同時,北理工緊盯企業“卡脖子”難題,強化校企協同育人,建立校企協同“1+1”指導團隊,為學生提供“真刀真槍”的實踐課題。

  工程人才培養要強化一流品質標準,不斷優化以高標準、高品質為內涵的人才培養品質保障體系。建立高標準選拔機制,遴選優質人才。建立多維度遴選考核學生的評價模式,不斷探索卓越工程人才選拔培養的有效機制。北理工提出校企協同招生的“五三”模式,確保最優秀的學生與最優質的教學資源進行匹配。創新育人路徑,實現高品質培養。高水準建設産教融合創新平臺,用大平臺賦能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深化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北理工建設首批人工智能産教融合創新平臺,用人工智能賦能卓越工程人才培養;加強與行業頭部企業的協同合作,形成“以一流培養一流、以卓越引領卓越”的校企協同育人新共識。(作者:姜瀾,係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