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滾動>>正文

國家大劇院製作話劇《風雪夜歸人》再度濃情上演

2016-04-25 16:48:02|來源:國際在線|編輯:位中閣

  圖片默認標題

  2012年,國家大劇院精心打造自製話劇《風雪夜歸人》,甫一獻演,驚艷四座。時至今日,該劇輾轉北京、台北、廈門等地,共演出45場,並將於5月13日至22日再登國家大劇院,為北京觀眾連演十場,在這個五月漫香的時節帶領大家重回老北京的梨園舊夢,共同體味這部“劇終魂還在,曲終人不散”的愛情悲歌、民國才子吳祖光的覺醒力作。

  民國才子經典之作 詩意手法譜寫現實悲歌

  1942年,年僅25歲的吳祖光完成了《風雪夜歸人》的創作。但與同時代下那些群情激昂的革命主義作品不同,這部戲乍一看來,似乎總有些“脫離時代”——老北京梨園裏,京戲名伶魏蓮生與出身卑微的官家姨太太玉春的愛情故事。這樣的“愛情腔調”在動蕩時局下難免“浪漫有餘而振奮不足”。但令人詫異的是,1944年當這部戲在重慶結束首演之後,這個聚集著進步思想和革命正氣的巴渝山城卻徹底沸騰了!極盡樸素動人的愛情故事下隱藏的是對時代的承擔、對命運的叩問,就像吳祖光先生個人所言:“我關注的是‘我’與‘時代’的關係,我要寫生活和生命的意義。”

  今天,當我們再仔細回看《風雪夜歸人》這段“以情寫實”的故事時,依舊感嘆在那動蕩年代,京劇紅角魏蓮生和官家姨太太玉春,兩個被權貴所輕視、所擺弄的年輕男女,因為愛情的啟示而努力去尋找人生的尊嚴、生命的意義,雖因姦佞小人的陷害而被無情分開,但他們毫不屈從的意志卻觸動了無數痛苦壓抑的靈魂,海棠樹下,一把折扇,一襲紅衣的絕唱更是喚醒了一個沉睡的時代。由此可見,吳祖光先生正是憑藉著對中國底層現實的詩意書寫,不僅成就了一部愛情經典,更完成了一部具有時代擔當的現實主義悲歌。他對底層命運的關注,對時代的承擔隱藏在《風雪夜歸人》劇本中的每一個角落,他用最樸素的藝術形式來批判一個暴力與愚昧的時代,用瘦弱的身軀以筆寫心,發出一個時代覺醒的黃鍾大呂之聲!

  “二度梅”戲骨首次加盟 新老班底共築梨園舊夢

  《風雪夜歸人》此次重返國家大劇院舞臺,在導演任鳴的帶領下,集結新老班底,將為觀眾們獻上這部極其考驗表演功力的民國經典代表作。在本輪演出中,兩度摘得“中國戲劇梅花獎”的國家話劇院一級演員張秋歌將首次加盟該劇,在劇中飾演城府頗深的梟雄式人物蘇弘基。作為一名活躍在話劇舞臺和影視劇銀幕的表演藝術家,張秋歌對於此次能夠加盟《風雪夜歸人》感到由衷的高興,他表示:“我很榮幸能夠參演《風雪夜歸人》這部戲,因為這部戲在我們整個話劇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承載的內容不僅是令人悲傷的愛情故事,更是一個時代的精神。”

  張秋歌此次在劇中飾演的蘇弘基也是一個具有複雜人性的時代梟雄。氣焰盛時,他視別人的性命和情感如同草芥,生生拆散蓮生和玉春一對璧人,但時光流轉,他卻在晚景暮年幡然醒悟,感慨時代作弄,感慨命運無常。而對於蘇弘基這一角色,張秋歌也在不斷探索中對其做出了個人讀解:“在那樣一個傳統年代,蘇弘基一齣場就把自己定位成法律的化身、政府的代言人,但深層次他的複雜人性卻和時代脫離不了關係,所以對我而言解讀一個人物最重要的就是去解讀他存在的合理性,去了解他的社會地位、身份象徵、時代背景,然後在此基礎上把我個人的生命與蘇弘基的生命合二為一,去體味動蕩年代下他這樣的人物存在的最根本意義。”在首次塑造蘇弘基這一人物形象時,張秋歌也一以貫之的採用了自己的“方法論”——“演員是水,角色是容器,當想用水把容器灌滿時,兩者必須經歷掙扎、經歷脫胎換骨的過程,最終方可合二為一。”

  除“新面孔”張秋歌外,《風雪夜歸人》的一眾“老班底”也將六度聚首:青年演員余少群將和劇中一代京劇名伶魏蓮生“再續前緣”,北京人藝演員程莉莎仍將飾演冰清玉潔的可人兒玉春,青年演員李麟也將再度變身為姦佞小人王新貴……這些伴隨《風雪夜歸人》一路走來、一路成長的藝術家們屆時將同臺飆戲,為觀眾們重築老北京的梨園舊夢,帶大家重聽那段時代覺醒的悲情輓歌!

國際在線娛樂微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