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福建武夷山:用最嚴密法治守護最好生態
2025-05-08 10:18:18來源:福建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

  原標題:用最嚴密法治守護最好生態

  國家公園守護著我國自然生態系統中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産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部分。最好的生態,必然要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加以守護。

  作為全國首批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之一,武夷山著力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用好法治手段,保護好武夷山國家公園的“每一片山林”。去年,閩贛兩省在全國率先探索跨省域協同立法,進一步推進國家公園保護管理工作的規範化、法治化。

  “保護”是最重要的關鍵詞

  不久前,童某等3名“驢友”因違法穿越武夷山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受到了行政處罰。這是《福建省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施行後,武夷山國家公園福建管理局辦理的第一起違法進入核心保護區案件。

  根據保護對象的分佈狀況,武夷山國家公園劃分為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實行差別化分區管控。長期以來,由於缺乏處罰依據,對違法進入核心保護區行為難以有力打擊。新修訂的《條例》為此類違法行為的處罰提供了法律依據,填補了立法空白。

  嚴格保護,是武夷山國家公園立法的第一關鍵詞。

  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造就了武夷山這片地球同緯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最好的生態,必然要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加以守護。

  2016年,武夷山入列全國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之一。在試點階段,福建便在全國率先頒佈施行《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試行)》,並出臺數十個配套管理制度與規範標準,逐步將國家公園保護管理納入規範化、法治化軌道。2021年,武夷山成為全國首批正式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之一。新形勢下,原條例部分內容、管理措施已無法滿足國家公園保護管理的客觀需要。新修訂的《條例》應運而生。

  明確了國家公園的保護範圍、保護對象和保護措施;建立了主體明確、責任清晰、相互配合的管理機制;對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實行差別化分區管控;禁止設立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禁止開發或者變相開發房地産等損害或破壞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自然環境的活動……保護什麼,誰來保護,如何保護,《條例》一一作答。

  “保護是國家公園立法的最重要的關鍵詞。”武夷山國家公園福建管理局三級調研員黃智敏説,《條例》以武夷山自然生態系統及文化和自然遺産保護為核心,為加強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保護和傳承優秀人文資源構建了嚴密的法治保護體系。

  立法引領,保護從嚴,生態向好。監測結果顯示:武夷山國家公園福建片區地表水水質優級監測點佔比已上升到98.5%,森林植被固碳釋氧量與2022年相比平均上升12.5%,空氣清新度維持高水準,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創建以來累計發現30多個新物種。

  嚴格保護並非把國家公園建成“無人區”

  武夷山國家公園內的燕子窠,地處燕子峰腳下的山谷地帶,因遠觀狀如燕巢而得名。除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這裡的生態茶園同樣令人稱奇。

  武夷山市首席岩茶廠負責人楊文春,是武夷山國家公園的原住居民,在當地種了半輩子茶。這幾年,他卻打破傳統經驗,在燕子窠的300畝茶園內“種草”又“種樹”。前者是在茶園行間套種大豆、油菜等綠肥植物,壓青還田後,為土壤源源不斷供應天然有機肥,減少化肥使用;後者則是套種銀杏、紅豆杉、楠木等珍貴闊葉樹,豐富茶園生物多樣性,增加天敵昆蟲數量,實現以蟲治蟲。

  在武夷山國家公園,像這樣“頭戴帽、腰繫帶、腳穿鞋、遠離化肥農藥、施用有機肥”的生態茶園,已成為標配,引領茶産業綠色轉型。而在園區外,環國家公園而建的“武夷山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則是當地新晉網紅打卡點。這條“流動的風景線”,串聯起燕子窠、青龍大瀑布、朱子林等數十處自然和人文景觀,是公眾近距離領略武夷山國家公園風情的重要窗口。

  “保護”是國家公園立法最重要的關鍵詞,在此基礎上,如何推進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同樣是需要不斷求解的關鍵課題,尤其是在武夷山,更為迫切。這裡地處南方集體林區,人口集中,産業集聚。其中,福建片區超75%的人口從事茶葉、毛竹、旅遊等生産經營性活動。

  “立法保護並不意味著要完全禁止人類活動,而是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合理規劃和管理人類活動,實現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武夷山國家公園福建管理局宣傳教育處負責人王軍説,《條例》的立法原則和目標,就是致力於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傳承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同時兼顧科研教育、旅遊觀光等功能,實現多功能共同發展。

  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一般控制區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發揮科研、教育、生態旅遊等公共服務功能;建立特許經營制度,推動綠色生態産業提質增效,逐步建立武夷山國家公園及周邊區域綠色多元化産業發展體系;建立以資金補償為主,技術、實物、安排就業崗位等補償為輔的生態補償機制……這些在多年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探索創新,在《條例》中被提煉為具體的條款,為國家公園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綠色法治方案。

  國家公園在本質上是一種公共産品,是屬於全民共有的寶貴財富,公眾參與共享尤為關鍵。《條例》還專門設立了武夷山發展共享制度,強調應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務,讓公眾共享生態建設成果;應為個人、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社會各方參與國家公園保護與建設提供暢通渠道。

  從“一園兩治”到“一園共治”

  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福建片區桐木保護站與江西片區葉家廠開展聯合行動,在西坑村、薛家村等關鍵節點設立臨時檢查點,輪班蹲守,日夜巡查,以防“驢友”違法進入核心保護區。

  建立國家公園保護、建設和管理工作省際協調機制;加強信息溝通、信息共享和執法協作;建立跨省森林防滅火聯防機制;共同強化林業有害生物的監測預警;聯合編制監測體系建設方案……立法引領下,武夷山橫跨的福建、江西兩省走得越來越近。

  “一山閩贛雨同風,削出武夷造化工。”保護好這一大自然瑰寶,是閩贛兩省共同的責任。多年來,兩省在資源保護、科研合作、宣傳教育、社區共建等方面持續加強溝通協調,不斷深化務實合作,取得了顯著工作成效。

  2021年正式設立的武夷山國家公園,在原福建試點區域基礎上,新整合江西省的2個自然保護地,總面積達到1280平方公里。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推動兩省共保、共管、共享的合作管理模式向縱深發展,破解兩地在部分管理領域尺度不一、寬嚴各異的“一園兩治”問題?

  一場針對“雙世遺”國家公園的省際協同立法探索就此啟動,這在全國尚屬首次。

  在立法過程中,閩贛兩省打破常規,強化省際合作。從起草修改到調研論證,兩省多次會商,在不斷交流中達成共識。去年5月29日,福建省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條例》;次日,《江西省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也經江西省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去年10月1日,兩部條例同步施行。

  “協同立法堅持求同存異的總體原則,既體現在兩省法規的修改完善、審議通過、頒佈施行等時間節點上的協同一致,也體現在閩贛協作專章和分區管控措施、禁止性行為、法律責任等重要條款設置上的協同一致,同時兼顧兩省國家公園片區的個性管理需要,體現了各自發展特色。”黃智敏説,兩份條例緊密呼應、協同發力,為武夷山國家公園的聯合保護、共同管理以及成果共享搭建起堅實橋梁。眼下,兩大片區正持續推動統一政策、統一標準、統一監測,在生態保護、科研教育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記者 張輝)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