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共同富裕的德化路徑
企業車間裏,進城的陶瓷工人在熟練地拉坯、上釉;農村山野間,遊客在休閒嬉戲,洋溢著綠色發展、文旅融合的希望;深夜街巷中,燈火通明人聲鼎沸……盛夏時節,記者行走在德化廣袤的城鄉之間,一幅産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20世紀80年代,德化縣開始深入實施“大城關”發展戰略,開創了“以産興城、以城聚人、産城融合”的發展模式。此後的30多年裏,德化銳意改革、積極探索,統籌城鄉融合發展,持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先後獲評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範縣市,入選全國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名單。
在探索實現共同富裕的大道上,德化人民的腳步始終鏗鏘。
産業共富,造就核心支撐
富民,先要強産業。
一抔戴雲山的高嶺土,一捧浐溪的清水,一窯千年不熄的柴火,還有能工巧匠們的堅守和熱愛,它們交織在一起,燒制出舉世驚艷的德化陶瓷。
2001年4月19日,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深入德化縣調研,為陶瓷産業發展指明方向:“要緊緊抓住陶瓷這一支柱産業,結構調整要圍繞特色來優化,並不斷向工藝縣發展。”
路走對了,就不怕山高水遠。
20多年來,德化始終把陶瓷産業作為立縣之本、富民之基,實施陶瓷創新戰略,提升陶瓷産業鏈條,夯實縣域高品質發展的實體根基,也帶動了礦産採掘、瓷土加工、陶瓷化工、陶瓷機械、彩印包裝、花紙生産、交通運輸、陶瓷旅遊等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吃透全産業鏈價值。
今天的德化,擁有陶瓷企業4500余家,德化陶瓷品牌價值超千億元,榮膺全球唯一“世界陶瓷之都”稱號,2024年陶瓷産業集群規模達663億元。在這裡,城市和人,都與陶瓷産業深度融合:四分之三産業與陶瓷有關,帶動從業人員10多萬人,每3個人中就有1個從事陶瓷相關産業。
德化陶瓷産業的魅力,不僅在於深厚的歷史底蘊,更是不斷創新升級的結果。
一車車陶坯由傳送帶送出,通過全自動滑輪軌道,精準送入窯爐中燒制,全過程無須人工監測,只需運用智慧終端進行實時自動化控制——在德化,越來越多陶瓷生産車間,都在呈現“智造”帶來的高效便利。在新質生産力的推動下,深刻的“智變”頻頻發生:3D陶泥列印、5G全連接工廠、自動注漿機等新技術廣泛應用。
德化縣陶瓷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曾憲升説,從過去引進吸收再創新,到如今推動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德化陶瓷産業的發展動力全面切換為創新引擎,加快促成“智改數轉”。這一切的底層邏輯,就是讓企業真正壯大産能、實現更高收益,造福一方百姓。
“精美的瓷器做出來、擺出來,還要傳出去。”閩中山區縣德化,用陶瓷藝術和陶瓷産品書寫著渴望開放、走向開放、擴大開放的信條。
德化是全國最大的陶瓷工藝品生産和出口基地,陶瓷産品暢銷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市場中佔據著重要份額。今年前5個月,德化以陶瓷産品為主自營出口額14.4億元,同比增長15.09%。
在德化,發達的陶瓷産業,寫就民族復興進程中的瓷都傳奇,更為當地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強大根基和核心支撐。
統計顯示,2024年,德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932元,同比增長6%。
民生共富,築就溫情之城
華燈初上,德化的夜生活開始了。“小吃街”行人摩肩接踵,名吃店舖早已排起長隊,大街小巷充滿歡聲笑語。
初到德化的人,往往忘記這是個地處“閩中屋脊”的山區縣。“現在縣城人氣非常旺,店裏生意很不錯!”在街邊經營飲料店的楊嘉榮臉上滿滿的成就感。
對一座城市來説,發展就意味著生長,就需要突破——突破資源束縛、突破空間限制、突破機制藩籬、突破觀念桎梏。
早在20世紀80年代,德化縣就提出“相對集中全縣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首先支持城關地區發展鄉鎮企業,特別是陶瓷業”,撬開城鎮化大門,實施“小縣大城關”發展戰略。農村勞動力向縣城遷移,人口紅利逐步顯現,“煙火氣”隨之聚攏。這不僅是縣城外延的單純擴展,更是內涵的一次重大提升。
如今,德化城區建成區面積達30.8平方公里,較2001年時擴大了5倍,城鎮常住人口近27萬,城鎮化率高達79.47%,成為閩中城區人口最為集聚的區域。縣城裏集中了超全縣三分之二的勞動力、經濟總量和稅收。
2002年,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德化葛坑鎮大嶺村村民蘇啟輝來到縣城進入陶瓷廠工作,每月有一兩千元的收入。如今,他已是一家陶瓷企業的車間主管,每月工資到手有六七千元。相比在家務農,他對這個收入頗為滿意。
“‘大城關’戰略的實施,離不開産業的支撐。只有産業發展起來,工作崗位多起來,進城農民有工作才能留得住。”德化縣發展和改革局局長周益國告訴記者,全縣90%的工業企業集中在城區周圍,確保農民進城能就業、有工資,進城農民工資性收入佔總收入達70%以上。
陳仁傑一家同樣選擇離開大嶺村來到德化城關務工。3年多前,他們以每平方米3600元的價格,在城東“萬德·富貴世家”小區購入一套保障性住房。這是德化進城務工人員安居工程之一,小區裏像陳仁傑一樣的進城務工人員不在少數。
人進了城,配套服務要跟上,才能留得住、紮下根。
近年來,德化通過舊村復墾安置房、進城務工人員安居工程、企業職工公寓、造福搬遷工程、林權換房等方式,加大經濟實惠住房建設,累計建成各類保障性住房、限價房等2.7萬餘套,讓8萬多進城農民、5萬多縣外務工人員“留得住”。
住有所居僅是最基本需求,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都在持續發力。如今,德化縣城公共服務設施的高品質、高品位,成為人氣的“吸附器”。
有産業吸附力、有就業收入、有城市配套保障,如今的德化,海納百川、聚焦民生,成為一座溫情之城。
城鄉共富,鋪就關鍵路徑
“以前這邊都是農田、破舊房屋,沒什麼人來。現在老屋翻新了,棧道也修建完畢,來的人越來越多了!”
“村子的變化好大,都變成‘網紅村’了。”
……
在德化縣國寶鄉南斗村,村民向記者説起了村裏的蛻變。
南斗是革命老區基點村,曾因陶瓷製造業興盛,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成為聞名遐邇的“億元村”。此後,在陶瓷廠關停、“大城關”建設等背景下,南斗村一度變成“空心村”,發展動力嚴重不足。
“發展什麼産業才能強村富民?”面對産業底子薄、人員老弱化的發展困境,南斗村在思考。
經過多方論證,以紅色研學農旅為特色的綜合體發展藍圖應運而生。南斗村黨總支書記林德頌説,村裏設計打造了“南斗風雲”紅色主題景觀稻田,完成了“戴雲之戰革命歷史陳列館”、鳳美堂等修繕建設,建成了溪口窯柴燒共享基地;積極向上爭取資金1600余萬元,建成遊客服務中心、民宿、農家美食坊、陶瓷文創空間、共享書院等配套,推動南斗村成為省、市級的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高校書畫寫生基地和紅色研學目的地。
在鄉村振興與文旅融合的時代風口下,當地知名外商陸升(福建)集團有限公司與南斗村一拍即合,建設集露天咖啡館、書屋、親水遊樂園、主題民宿餐廳等業態于一體的研學綜合體,近日便可部分投入運營,真正做到了“打生態牌、吃文旅飯、走致富路”。
“希望能起到示範帶頭的作用,帶領村民一起幹。”該項目負責人陳貴生説,鄉村振興不僅僅盤活了農村閒置的房屋資源,更重要的作用還在於帶動就業創業,實實在在促進農民增收。
在德化,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隨著人口進城,農村“空心化”問題凸顯。隨之而來的還有公共服務供給能力較弱、鄉村振興內生動力不足等難題。
出路何在?德化的解決辦法是——抱團取暖。
“創新推行‘跨鎮聯建’機制,立足歷史人文、地理區位、道路交通、資源稟賦等因素,將16個非城關鄉鎮劃分為東部、西南和西北3個片區,共同推進基層黨建、産業發展、社會治理、資源開發、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村集體增收等工作,推動片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德化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佰淩介紹。
聚焦鄉村富民生態産業,德化建立跨鎮聯建“共富聯盟”。目前,全縣已聯合策劃共富項目93個,對16個鄉鎮“四季文旅IP”和鄉村特色資源進行挖掘,積極引導優勢資源向聯建鄉鎮集聚,引導周邊村民就近就業。
2024年,德化縣旅遊收入122億元,同比增長20.8%,一大批農村居民從中受益。城鄉統籌、融合發展推動了鄉村振興,帶動了文旅繁榮,鋪就了一條德化共同富裕的關鍵路徑。(記者 何金 湯海波 通訊員 許章槐 林婉清)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