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漳州龍文不斷推進“景城一體”新模式
2025-07-03 10:07:39來源:福建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

  原標題:漳州龍文不斷推進“景城一體”新模式 一座閩南古城的文旅實驗

漳州龍文不斷推進“景城一體”新模式

龍舟賽期間,岸邊觀賽群眾人頭攢動。林福佳 攝

  九十九灣從漳州市龍文區的市區蜿蜒而過,像一條長龍串起了沿岸的十幾個村居。每年,九十九灣最熱鬧的時候當數端午節,彼時,龍舟競渡,鑼鼓喧天,為這座小城裝點上不一樣的風采,也激活了文旅熱潮。

  在新的旅遊形式下,旅遊産品也需要不斷更新迭代。如何放大自己的區域特色,留下屬於區域獨一無二的記憶點?近年來,龍文區不斷推進城區和景區一體化融合發展,讓龍文的生活氣息與旅遊交融,探索出了一條獨屬於自己的都市文旅之路。

  龍文的“破圈”秘籍

  曾經,龍文也面臨“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困境。

  作為漳州城區之一,龍文不缺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人文底蘊:“閩南第一碑林”雲洞岩與龍文塔遙遙相望,沉靜恬然;九十九灣水系和城區主幹道並行,從閩南水鄉潺潺而過;湘橋、梧橋古村落,朱子文化、關公信俗等給龍文奠定了厚重的文化底色……但是,長期以來,這些元素並沒能撬動這片城區的熱度。

  為了“破圈”,龍文作出許多努力。去年,由台灣音樂創作人小蟲、著名歌唱家譚晶演唱的歌曲《龍文》龍年版推出,在MV裏展現了龍文的水鄉風情,對外宣傳和推介了龍文的區域形象;“世界冠軍邱祺緣帶你遊龍文”活動則通過冠軍效應,以直播探訪、短視頻Vlog等形式解鎖城市地標,實現文體旅深度融合與城市形象立體傳播;此外,龍文還通過跨區域旅遊合作,簽約引進7個文旅招商項目,總投資13.7億元。

  “在旅遊需求不斷更新的當代,龍文需要立足當下,打造2.0版本的旅遊産品,滿足更多人的需求,才能在‘內卷’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龍文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局長林淩燕告訴記者,為此,龍文先後對雲洞岩景區、梧橋古厝等項目進行升級改造,注重挖掘自然景觀背後的文化內涵,同時,以文化為依託,舉辦多樣化的活動,自去年來,先後舉辦了世界閩南語金曲大賽、海峽兩岸中秋晚會、中華武術大家練、海峽兩岸(漳州)美食文化嘉年華等各類特色精品活動,激活旅遊熱度。

  這些舉措的效果非常明顯。2024年,全區接待國內遊客近500萬人次,同比增長12.3%。

  讓流量變“留量”

  引來了流量後,如何留客?這也是龍文發展文旅的重要課題。

  夜幕降臨,閩南水鄉燈火通明。“週末這裡遊客很多,特別是端午節期間,不少廣西、廣東的遊客為了觀看龍舟比賽專程過來。”閩南水鄉街區一家生燙店的老闆陳先生對記者介紹。

  閩南水鄉項目沿著九十九灣兩岸建設,是龍文區景城融合的新探索,該項目由商貿街和濱水景觀共同組成,以“飛檐翹角、紅磚白墻”的閩南傳統建築為基調,馬鞍頂、燕尾脊等元素與省級河湖文化遺産九十九灣的水系景觀相映成趣,總佔地面積達11.4萬平方米,通過建設倣古建築和綠化設施,營造“漳州味·閩南風·古厝情”的主題。2021年,該街區被認定為省級旅遊休閒街區,成了龍文新的城市地標。

  近年來,精神層面的需求成為更多人旅遊的首要選擇,這也成為都市文化旅遊的新方向。龍文推出的“景城一體”新模式,讓遊客得以深入城市的市井生活和精神內核,近距離感受到閩南文化的濡染,對這座城市萌生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實現將流量變“留量”。

  小城的“新煙火主義”

  週末期間,龍文的西溪親水公園恢復了熱鬧。不少家長帶著孩子來到公園裏的“松鼠部落”景區遊玩,森林木屋、鞦韆、動物互動……豐富又出片的森林場景帶來全新的遊玩體驗。

  “現在人出來玩,已經不局限于看風景了,而需要更多的活態內容。”景區負責人湯文豐告訴記者,旅遊産品的豐富度和互動性,是他打造“松鼠部落”的核心。

  西溪親水公園位於龍文區九龍江沿線,為市民休閒娛樂所打造,通過引入“松鼠部落”的微景區項目,讓這座公園重新走進了群眾的視野。

  在社交平臺上,江畔大排長龍的茶攤、市場前熱氣騰騰的夜市、古厝房前閒坐的老人,都融入了遊客對龍文的旅遊印象。

  當鬆弛、慢生活這些情緒價值成為遊客選取旅遊目的地的重要指標,龍文這座既有現代化都市的便捷,又有閩南古韻的傳統風情,還有沉浸式旅遊産品的城區,探索出了一條獨屬於自己的都市文旅之路。

  “我們希望通過將空間、設施、業態多元融合起來,打造城中有景、景中有城、景城一體的高品質旅遊目的地,讓城市的‘煙火氣’也成為旅遊場景中的生動畫面。”林淩燕告訴記者,下一步,龍文區將進一步提升景觀化改造和無障礙環境建設,讓城市更顯品質、景區更具溫度,把龍文的城市故事説給更多人聽。(報業集團記者 楊淩怡 通訊員 朱麗芳 張小惠)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