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寧德古田:AI“雲監工” 織密食品安全“智慧防護網”
2025-07-25 10:20:28來源:閩東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

  原標題:古田:AI“雲監工” 織密食品安全“智慧防護網”

  日前,在古田縣第一中學的餐廳,一塊大螢幕上正分屏顯示著食堂內部的作業畫面,10多個攝像頭回傳畫面清晰覆蓋後廚重點區域,全天候、全方位無死角監控。“以前總擔心員工操作不規範,得時不時盯著,現在有了AI系統幫忙,省心多了。”這套AI智慧監管系統能對後廚人員的操作進行實時分析,一旦發現有人未戴口罩、在操作區接打電話等違規行為,就會立即抓拍併發送提醒短信督促及時整改。“自2024年6月該系統安裝以來,食堂的違規操作大幅減少,員工的規範意識也越來越強。”該食堂管理人員周春雷介紹。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為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古田縣市場監管局積極探索,創新搭建AI“無感”智慧監管指揮中心,走出了一條“監管智慧化、信息陽光化、治理多元化”的食品安全監管新路徑。

  AI賦能,讓監管“耳聰目明”

  傳統的食品安全監管主要依賴人工巡查,不僅效率較低,還存在監管盲區。為解決這一難點,古田縣市場監管局積極探索,以全縣校園食堂管理為智慧監管的首要陣地,創新推出“互聯網+明廚亮灶+AI識別”系統,為食品安全裝上智慧“千里眼”,嚴密注視著食堂工作人員的工作情況。從食材的清洗、切配,到烹飪、儲存,再到餐具的清洗消毒,每個食品加工流程都在AI的監控之下。一旦工作人員出現未戴口罩、帽子,違規操作食品加工設備等行為,AI系統便會迅速抓拍留證,並第一時間向學校食堂管理人員和監管部門發出預警,實現從“事後監管”向“事前預警、事中處置”的轉變,全力提高學校食堂後廚的管理力度和衛生監督力度。

  目前,古田縣共42家學校食堂納入“AI+互聯網+明廚亮灶”智慧監管中心,通過AI預警信息推送,立案查處校園食品案件10起,有力提升校園食品安全監管效能。

  延伸覆蓋,讓治理協同高效

  古田縣市場監管局還將這一創新模式逐步延伸至大中型餐館、網絡餐飲店以及養老機構,讓智慧監管的“觸角”覆蓋更多食品安全關鍵領域。目前,共有6家大中型餐館、48家網絡餐飲店、1家養老機構納入“AI+互聯網+明廚亮灶”智慧監管中心。

  執法人員通過手機端或電腦端,隨時調取餐飲單位後廚實時畫面,對環境衛生、加工操作、食品留樣等進行“雲端”巡查,並針對發現的問題直接在線下達整改要求,形成“發現問題—督促整改—復查閉環”的監管鏈條,倒逼古田縣餐飲行業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推動社會餐飲管理水準整體提升。截至目前,通過系統預警提示300余條,餐飲經營主體自行整改200余條,市場監管局線上下達整改任務10余個,及時有效糾正了不規範操作。

  不僅如此,該智慧監管系統打破了傳統監管的“信息壁壘”,將政府“單向監管”升級為“多元共治”。商家在攝像頭的“注視”下自覺規範操作,消費者通過掃描餐飲單位(學校食堂)公示的二維碼,即可查看後廚全景操作畫面,亦可通過餓了麼App“後廚直播”模組,雲上查看後廚實況操作直播,從“被動接受服務”轉變為“主動參與監督”,形成“企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的良性互動。

  效能提升,讓成果惠及民生

  借助“互聯網+明廚亮灶+AI識別”系統,古田縣餐飲行業的食品安全監管實現了從“人管戰術”到“技管戰術”的轉變,不僅大幅提升了監管效能,更實現了監管成本的顯著降低。傳統監管模式下,一名執法人員日均最多巡查10余家餐飲單位,且難以做到全時段覆蓋,而通過智慧監管平臺,單人日均可遠程監管50余家單位,形成了“雲端化”監管的高效模式。同時,通過大數據匯總與AI智慧分析,生成風險預警曲線圖,引導執法力量向高風險單位傾斜,實現靶向性監管,減少監管資源浪費,監管精準度提升70%以上,有效緩解了基層監管任務繁重與隊伍力量不足的矛盾困難,解決了傳統監管必須到現場、核查效率低、檢查不全面、數據留存難等問題,達到以“智”提質、以“智”提效的應用效果。“過去監管全靠腿跑,轄區內幾百家餐飲單位,就算天天轉也看不過來。現在,通過AI智慧監管平臺,足不出戶即可開展遠程‘雲端巡查’,覆蓋面更廣、精準性也更高。”古田縣市場監管局的執法人員介紹。

  下一步,古田縣市場監管局將持續深化AI智慧監管在餐飲行業的應用,不斷完善系統功能,拓展覆蓋範圍,助力古田縣餐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為該縣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王燁榕)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