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從新裝備到主力軍 三明農用無人機加速升級
2025-08-12 10:50:40來源:福建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

  原標題:前7個月,三明全市農用無人機補貼申請量居全省首位——從新裝備到主力軍

  立秋時節,正是“三夏”最繁忙的日子。烈日下,泰寧縣朱口鎮洋發村寺林下的田野見不到“汗滴禾下土”的傳統農作場景,只有農用無人機在80余畝農田上來回穿梭,在藍天與阡陌間,劃出優美的弧線……

  在三明市廣袤的田野上,農用無人機正從新裝備加速升級為農業生産主力軍,成為農民稱手的新農具。

  2021年至2024年,三明市累計辦理農用無人機補貼申請134台,補貼資金131.7萬元。今年1月至7月,三明全市已辦理農用無人機補貼申請191台,居全省首位。

  運用多樣化

  眼下正值水稻制種的揚花期,8月5日,在泰寧縣大田鄉大田村,制種大戶官善春操控著植保無人機,穿梭在自家130余畝制種稻田上,給水稻噴灑生長調節劑“920”。

  “以前人工打藥,一天最多能打5畝,現在無人機來做,效率可不是一個量級。”官善春笑著説,無人機不僅單日作業量抵得上人工數十倍,用藥還更均勻,效果更突出。更關鍵的是,它能省30%的農藥、90%的水,作業時人不用湊近稻田,也更安全。

  據介紹,無人機可以更加精準地將“920”均勻灑向每一株稻苗,這一步是為了調節稻株生長節奏,為後續授粉築牢基礎,並且,無人機作業時強勁的風力還能吹開父本稻花,讓花粉充分暴露,增加與母本稻花的接觸機會。這種機械化“趕花粉”的方式,既減輕了人工勞動強度,又明顯提高了授粉成功率。

  除了田間播種、施肥、打藥等,無人機還廣泛運用於農業運輸上。

  8月8日,寧化縣安遠鎮裏坑村的竹林間,竹山主人劉新發嫺熟地操控著無人機吊運毛竹。只見無人機從卸載點騰空而起,拖著一根10余米長的繩索向裝運點飛去,在劉新發的精準操控下,穩穩懸停在竹林上空。工人將一捆約80公斤的毛竹捆紮妥當後,劉新發操作無人機緩緩起吊,沿著300多米的直線航線將毛竹運送至卸載點,全程僅用6分鐘左右,一趟空中運竹任務便輕鬆完成。

  “以前毛竹下山全靠人力,一個工人一次最多扛兩根,一天下來也就運400公斤左右,不僅效率低,還藏著不少安全隱患。”劉新發算了筆賬,就拿這段竹山來説,無人機一趟能運85公斤,一天最多能跑150趟,效率比人工提升了不少。

  劉新發介紹,使用大疆無人機運輸,一天的成本僅300到400元,一個飛手加一台設備,就能完成近10噸毛竹的運輸量。假如用傳統運輸方式,一車10噸毛竹需要20多人協作,僅人工成本就約4000元。更重要的是,傳統竹材採運受山地地形制約,開闢運輸道路容易破壞植被,很難兼顧高效與環保。無人機運輸則避開了這些問題,既能降低安全風險、節約成本,又能大幅提升效率。

  補貼入田間

  “太好啦,一下子省了1萬多元!”8月8日,在寧化縣農業機械推廣站,寧化治平畬族鄉田畬村村民曾輝榮在申請窗口開心地説。

  前不久,曾輝榮購置了一台大疆無人機T100,共花費64999元,在作業面積達20畝後,他便帶上準備好的材料,來到寧化縣農業機械推廣站申請購置補貼,經工作人員審核後,可享受14400元的補貼。

  近年來,面對農村勞動力短缺,傳統植保效率低、成本高等現實挑戰,三明市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效能,對納入補貼目錄的農用無人機依機型給予6000元至14400元不等的補貼,進一步激發農戶購機熱情。

  補貼政策有了,服務也得跟上腳步。為確保政策紅利直達農戶,三明市自2020年就暢通“線上+線下”雙軌申請渠道,農民既可通過補貼辦理服務窗口,也可使用手機App提交申請,並實時查詢辦理進度。

  “審批流程優化後,補貼資金撥付效率顯著提升,如同‘及時雨’般精準到位,讓農民吃下‘定心丸’。”三明市農機中心購補科科長鄭小華説。

  同時,依託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三明市持續組織開展無人機實用技能免費培訓。2022年至2024年,已有524人通過考核獲得農用無人駕駛航空器操控員技能證書,切實解決了農戶“不敢用”“不會用”的後顧之憂。“培訓非常實用,讓我系統掌握了更多農用無人機的操作細節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如何處理使用中常見的故障問題,大大提升了作業效率和設備使用信心。”去年參加免費培訓的鄭世寬説。

  “新農具”賦能“新農人”。如今,政策的紅利正迅速轉化為田間地頭的現實生産力。今年年初,寧化縣農機大戶張新華通過農機補貼購置了一台農用無人機,他算了一筆明白賬:“過去雇人打藥,10畝地要忙活一整天,人工費差不多要200元。如今自己操作無人機,不到1小時即可輕鬆完成,不僅快速安全,用藥量還節省約三成!”機械化植保不僅大幅提升了作業效率和精準度,病蟲害防治效果提高約10%,農藥用量減少20%~30%,還為農戶每畝節約成本約30元。

  隨著技術迭代升級,無人機在三明市農業生産中的應用場景已從植保拓展至播種、施肥、投餌、運輸等多領域。目前,全市農用無人機保有量已突破760台,在應用最廣泛的植保領域成效尤為突出:2024年,全市農作物統防統治面積達291萬畝次,其中無人機作業量達80萬畝次,佔比提升至27.5%。(見習記者 莊紫怡 通訊員 雷露微 熊明歡)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