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記者近日走進華安縣新圩鎮官畬村,從生計、生活與文化活力,看村莊的共富路徑帶來的啟示——官畬村蛻變的背後
“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華安縣新圩鎮官畬村,是閩南地區3個仍保留自己民族語言的畬族村之一。早年,因山高路遠與外界聯通較少,“學靠賒、醫靠借”的官畬村曾被人們稱為“光賒村”。
如今,官畬村全村不依靠單個産業支撐,每家每戶至少有三份收入:一份收入來自質優價高的茶産業,人均收入超萬元,一份收入與旅遊業相關,還有一份是每年村集體收入所獲得的分紅。數據顯示,2024年,官畬村接待遊客3.8萬人次,經營收入460萬元,村集體年收益55.6萬元,村民人均旅遊分紅600元,人均年收入突破3萬元。
近日,記者走進這個從深山裏富起來的少數民族村落,從官畬村的生計、生活與文化活力,看村莊的共富路徑帶給我省其他少數民族村怎樣的啟示。
茶産業讓村民致富
連續降雨,雲遮霧繞的官畬村猶如流動的水墨畫卷。乘坐觀光車上山,霧氣鑽進車窗,在腳下繚繞。
“這霧、這海拔、這青山綠水,都和茶葉品質相連。”官畬村支書鐘海王是村裏最早一批種茶人,他回憶,村裏第一批茶苗是當年掛鉤的漳州市直機關單位發放的。
原先,全村村民靠百來畝的稻田、果樹維持生計,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種茶若是有出路,全村都會受益。”鐘海王打聽到,鐵觀音適宜在300~1000米的海拔生長,喜多霧、多陽光漫射且溫度較低的氣候,官畬村的各項條件正適宜種茶。
種茶可行的消息傳遍村子,男女老少紛紛開荒種茶。彼時,華安縣圍繞“興茶富民”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扶持茶産業發展。
“原先種茶只是自己喝,後來種上鐵觀音,有了賣茶的銷路,一年收四季,還供不應求。”村民鐘麗華直言,做茶後不久家裏便蓋起了小樓,一家十幾口人的居住條件大大改善。
好生計讓大家有了奔頭,短短幾年,茶園滿山。全村種茶面積達1000多畝,村裏的畬寨茶業專業合作社升級為國家級農民合作示範社。像鐘麗華這樣住上新房的家庭,通常把一層留出來,購置制茶設備用於製作成品茶。
“茶産業也分兩條腿走路,一半走高端,一半走零售,家裏還申請了‘官畬七妹’的茶品牌。”鐘麗華説,家裏一年茶産業銷售額約100萬元。而這,只是她家中的其中一份收入。
畬鄉吃上“旅遊飯”
步入官畬村,每個屋檐下都統一裝飾有“雙鳳朝陽”的傳統標誌,寓意著畬家生活蒸蒸日上、安定團結,也吸引著每一位剛到村裏的遊人抬眼關注。
“有關注就有流量,畬村的底色就是發展特色。”鐘海王想到,官畬村雖與外界不常聯通,但與之相對的,這裡仍完好地保存著畬族語言、民族服飾、畬歌對唱等傳統。“現在生活好起來了,這些傳統能更好傳下去。”
2009年,全省認定11個民族村寨作為首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村,官畬村位列其中。
有了前些年靠茶産業鼓起來的村集體口袋,村兩委積極謀劃整治村容村貌、修繕村莊道路、改造特色民居以及建設畬族文化項目。
很快,碧山宮、畬族風情廣場、畬歌對唱鳳凰臺、七星瓢蟲屋、露營基地、龍嶺步道等別具畬鄉風情的項目相繼落成。2014年,官畬村成為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大量遊客開始慕名而來。
“我家房子大,住得下!”鐘麗華把家裏一樓改作餐飲飯店,二樓改造成4間民宿,全家人的起居搬到三樓,原先一樓的制茶場所則搬到了嫂子家。
“遊客來了不僅可以住,還可以吃到特色的農家土雞土鴨,假期非常受歡迎。”鐘麗華説,吃上“旅遊飯”,家庭也多了一份收入,生活的盼頭更足了。
官畬村發展旅遊的規模初現,引來了國企投資,開始以村企合作模式整體性地打造官畬特色景區。
2018年,官畬村與漳州文旅康養集團達成一致:由企業接管村裏景區、項目的經營;前3年,每年支付村莊30萬元,第4年及以後,每年支付村莊40萬元;同時,官畬村門票收入的10%作為給村民的分紅。
今年春節前,2024年村企合作共38.96萬元分紅款發放到了村民的手裏。村企合作的分紅,成了全村村民的第三份收入。
特色文化重煥光彩
擂響迎賓鼓,踏歌入畬鄉。
在官畬村,90%村民涉足旅遊業。但村莊總面積4326畝,其中山地面積3800畝,再除去房屋面積,旅遊場地較為有限,如何豐富旅遊業態,讓遊客留下來?
“山水起歌舞,畬村講故事。”在鐘海王看來,見物、見人、見生活,是畬族文化最直觀的展現,也是畬村旅遊多樣化的突破口。
現在,村裏三分之二的村民成為企業的一員,或從事餐飲服務,或解説導遊,或成為民宿管家,而從小能歌善舞的鐘麗華則加入了歌舞表演隊。
“以歌代言是畬民最喜愛也最常見的表達方式,用來傳承禮儀、孝道和族規,在田間地頭總能聽到畬民即景抒情、隨題應答的歌聲。學畬歌,必定要請教村裏的老人,才能學到原汁原味的畬歌。”鐘麗華説,畬歌畬舞的曲目越發豐富,表演隊伍也越發壯大,不僅有本村人,也有鄰村和縣城的參與者約30名。如今演出已發展到每週固定7場,且節假日還會加演。
不但在本村表演,還受邀前往鄰鎮、縣城、市區巡演。這份工作在鐘麗華看來分外快樂,在傳播畬族歌舞文化的同時,每年增收約4萬元。
臺上畬歌畬舞,台下是長桌宴、篝火晚會,體驗畬族同胞“三月三”、請火節等傳統民俗。“烏米飯是保留節目,由烏稔樹嫩葉取汁浸糯米染製成。端午期間,我們把烏米飯製成烏米粽,一來延續畬族特色,二來方便遊客購買外帶,也增加旅遊收入。”漳州市官畬投資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黃明智説,有得吃、有得看、有得玩,沉浸式體驗畬族民俗風情,讓遊客有理由來,更有理由“留”。
2022年,華安縣入選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縣,如今官畬村的鄉村集市項目、茗香古道項目、茶文化展館、文創基地等均已竣工。
幾年來,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全國文明村、省級鄉村振興示範村等榮譽,官畬村也盡收囊中。
畬族小村的故事還在繼續,村民或許還將有更多的收入,正如官畬村“雙鳳朝陽”標識,寓意著畬家生活蒸蒸日上,迎來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報業集團記者 杜正藍 通訊員 黃建和)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