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林下“紅寶石”
8月14日清晨雨後,雲霧繚繞在寧化縣的青山之中。山間闊葉林下,朵朵傘蓋暗紅、菌褶均勻的野生紅菇悄然破土。
天剛濛濛亮,寧化縣城郊鎮都寮村杜家小組村民杜盛木和家人戴上草帽,蹬上膠鞋,挎起竹籃,踏上熟悉的山路,向自家天然野生紅菇基地走去。
“採紅菇得趕早,清晨5點左右進山最好,日出前的菇子最鮮嫩。”杜盛木半蹲著,一手提穩竹籃,另一手拇指輕按菇蓋,食指與中指小心夾住菇柄,稍一用力,一朵完整的紅菇便採了下來。採罷,他細心捋下菇腳泥土,輕輕撒回原處。“這菇腳土可是寶貝,裏面藏著菌絲,留在山裏,來年才會長出更多紅菇。”杜盛木説。
野生紅菇對生長環境要求極為苛刻,僅能自然繁衍于山林中濕潤高溫的腐殖層,無法人工栽培。都寮村杜家小組作為水源保護地,天然闊葉林覆蓋率高,加之適宜的晝夜溫差、優質清冽的水源和深厚的腐殖土層,為紅菇提供了理想的生長環境。
提起這片山林,杜盛木的話匣子慢慢打開。這片近百畝、以栲樹為主的闊葉林,是20年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時,他從村集體承包下來的,承包期長達48年。“那時候,不少鄉親覺得我傻。”杜盛木説,“闊葉林不能採伐利用,看著不像賺錢的營生,可我偏偏看中了這片林子的好生態。”
林中的朵朵紅菇,正是這份堅持帶來的回報。“雖説當時每年只能採三五斤幹菇,但我相信,只要護好林子,將來紅菇肯定會多起來。”2013年,杜盛木幾經週折拿到了嶄新的林權證,像是給他吃了顆“定心丸”,一家人守護山林更加上心。
山林日漸繁茂,杜盛木也逐漸掌握了林下紅菇擴繁的門道。近年來,這片闊葉林回饋豐厚,野生紅菇産量逐年攀升。“今年夏天雨水充沛,高溫高濕的天氣最適宜紅菇生長,林子迎來了大豐收!”杜盛木笑容滿面,“預計幹菇産量能突破100斤,按每斤1500元算,收入能達到15萬元左右。”得益於優良的品質,他家的幹菇銷路無憂,已有54斤幹菇被預訂一空。
作為南方重點林區縣,寧化縣擁有森林面積273萬畝。其中,以殼鬥科樹種為主、適宜紅菇生長的林地約15萬畝。近年來,寧化縣將紅菇産業作為林下特色經濟重點培育。今年全縣紅菇幹品産量預計可達2.4萬斤,年産值突破3000萬元。(記者 羅昱倫 通訊員 雷露微 張煌鵬)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