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龍岩市連城縣全域實施教師“縣管校聘”改革
2025-08-19 10:10:33來源:福建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

  原標題:連城縣全域實施教師“縣管校聘”改革,激活基層教育“一池春水” “學校人”變“系統人”

  近日,連城縣第三中學的公告欄前,家長圍著中考喜報駐足點讚——59名學子被連城縣第一中學錄取,創歷史新高,其中統招上線19人,連續兩年穩居連城縣農村中學第一。而在連城縣實驗小學,校長羅桂龍翻看近年報表時眉頭漸舒:通過縣域師資統籌,15名緊缺學科教師及時調入,不僅填補了語文、數學師資缺口,每年還節省代課經費超20萬元……

  從農村校成績躍升到城區學校師資合理分配,這些變化背後是連城縣全域實施教師“縣管校聘”改革,有效破解教師流動體制機制障礙,構建起“縣級統籌、學校自主、有序流動”的教師管理新生態,為區域教育公平注入制度性動能。

  沉疴待解

  教育發展急需破局良策

  “改革前,我們學校語文、數學、體育、科學等學科教師缺口較大,需長期外聘代課教師填補空缺,不僅教學品質難以保證,每年還要承擔不菲的代課費用。”羅桂龍説。

  在“縣管校聘”改革前,連城縣各中、小學普遍面臨部分學科教師缺口大的困境。連城縣教育局局長羅明慧向記者道出困境的根源:“教師身份固化、流動性差、隊伍活力不足。”

  “學校人”模式困住師資流動,師資與需求嚴重錯配。教師編制、崗位、工資全由學校管理,教師被“綁定”在特定學校,跨校調動阻力大。教育行政部門難以統籌調配師資,教師資源無法根據生源變化、學科結構調整的實際需求動態優化。例如,生源逐年減少的學校“有編沒人用”,而生源激增的學校“有人沒編進”。

  “學校人”模式形成了“一輩子一學校”格局,加劇教育資源失衡。城鄉教師資源分配不均,優秀教師向城區或重點學校集中,農村和薄弱學校師資長期短缺,缺乏有效流動機制調節。尤其是英語、科學等學科教師一師難求。

  困住教師的不僅是橫向流動機制的缺失,還有縱向晉陞通道的阻塞,“幹好幹壞一個樣”消磨隊伍活力。“剛分配來時想著幹出成績,可幾十年在同一所學校,激情慢慢磨沒了。”一名在農村小學任教20年的教師坦言,教師一旦分配到某所學校,往往終身在該校任教,極少跨校交流,職業倦怠現象普遍。而且,“大鍋飯”導致部分教師安於現狀,教學積極性下降。優勝劣汰機制的缺位使得論資排輩現象嚴重,年輕教師發展空間受限。

  “沉疴需猛藥。‘縣管校聘’改革,就是要打破一校定終身,讓教師從‘學校人’變成‘系統人’,管理方式從分散辦學向縣級統籌升級,用人機制從靜態固化向動態優化轉型,讓資源動起來、隊伍活起來、品質提起來!”羅明慧表示。

  制度破冰

  系統改革構建管理新框架

  日前,連城一中逸夫樓內氣氛緊張而有序,一中蓮北校區教師選聘面試在此舉行。各校教師齊聚一堂,評委通過抽籤確定,教學內容現場封裝,教師抽籤候考、限時備課、現場亮分。這樣嚴格規範的競聘場景是連城縣“縣管校聘”改革中“全員競聘”的一個縮影。公平公正的流程背後,是一套環環相扣的制度體系。

  為打破舊格局,連城縣從政策、機制、執行等多個維度發力,構建起“縣級統籌、學校自主”的管理新框架。

  連城縣政府出臺《關於推進連城縣教師“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縣教育局配套出臺《教職工競聘上崗工作指導意見》,從頂層設計明確改革方向。2022年7月,“縣教師服務中心”掛牌成立,由分管副縣長牽頭,教育、編制、財政、人社多部門協同。教師編制、崗位、薪酬的“縣管”日常工作得以落實,“縣級統籌”有了實體支撐。

  創新“5+1”雙合同管理,教師與縣教師服務中心簽訂5年《事業單位聘用合同》,明確編制歸屬;與任教學校簽訂1年《崗位聘任協議》,明確教學職責。這意味著,教師不再是“某所學校的人”,而是“全縣教育系統的人”,以制度創新推動教師身份轉型,為人才流動奠定基礎。在冠豸中學多年擔任畢業班英語教師的羅家慶正是通過這項機制,聘入羅坊中學。

  編制“活水”精準流向需求,全員競聘激活流動“引擎”。該縣建立“總量鎖定、按需流動”的編制池,縣委編辦核定全縣編制總量後,授權教育局根據生源變化、課程改革等要素實施跨校調配。同時,全力推行全員競聘、擇優上崗,打破城鄉、學段界限。

  崗位競爭與科學評價體系逐漸完善。連城縣在改革中同時建立“過程性評價+教學實績+師德底線(一票否決)”考評體系,將其與教師職業發展全週期緊密掛鉤,並配套建立教師崗位退出與懲戒機制,對無法勝任崗位要求或違反職業規範的教師進行合理調整。在競聘方面,學校結合教學實際制定競聘方案,從教學業績、技能考評、評優獲獎、年度考核、民主測評等多維度量化評價教師。

  2023—2024年,連城全縣累計調劑編制132個,全縣6328名教師參與競聘,跨校聘入640人,“無編可用”與“有編閒置”困境得到破解,“沉睡的編制”流向最需要的學校、學科,優質師資輻射範圍從城區延伸到鄉鎮。

  活力迸發

  共譜教育發展新篇章

  改革的“鲇魚效應”激活了教師隊伍的“一池春水”。在“縣管校聘”推動下,連城教育呈現品質躍升的新格局。

  “一校定終身”模式被打破後,優質師資逐漸向鄉村薄弱校流動。通過“編制跟著生源走、崗位圍著需求轉”,小學英語、中學物理等緊缺學科教師匹配度大幅提升。原先,連城二中分校英語教師富餘,該校馬極生老師通過競聘進入北團電力希望小學,結束了該校沒有專職英語教師的歷史。

  羅明慧告訴記者,如今連城的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配備達標率100%,中低年級教師冗余、高年級師資緊張的失衡問題得到根本改善。

  “大鍋飯”局面被崗位競爭與科學評價體系打破後,教師隊伍素質逐步提升。

  “以前績效工資最高和最低就差500元,現在差距高達1200元,收入還和評優、職稱掛鉤,不努力真不行!”連城縣實驗小學語文教師李老師感慨道。

  如今,年輕教師主動參與培訓、骨幹教師積極分享經驗的“比學趕超”氛圍在連城的教師隊伍中蔚然成風。例如,改革後,連城縣實驗小學教師主動申報公開課、課題研究的數量同比增長60%,該校語文、數學等教研組組建了41個“三級師徒鏈”工作室,多次在縣級集體備課評比中名列前茅。

  改革成效最終體現在成績單上:2024年連城縣中考“初中五率”躍居龍岩市第三,連城二中、冠豸中學進入龍岩市城區校前十;2025年,連城縣高考本科上線872人,上線率78.42%。

  “下一步我們將深化教師評價激勵機制改革,推動‘縣管校聘’改革成果進一步向鄉村教育神經末梢延伸,讓每一位教師有成長的動力,每一所學校有發展的活力,每一個孩子享受到更公平、更優質的教育。”羅明慧説。(記者 徐士媛 通訊員 黃水林 謝葦妍)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