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泉州惠安:看食品工業強縣如何書寫百億新篇
2025-08-19 09:44:34來源:泉州晚報編輯:尹小兵責編:

  原標題:惠安食品産業的多維創新密鑰——看食品工業強縣如何書寫百億新篇

泉州惠安:看食品工業強縣如何書寫百億新篇

富邦科研人員正研發新産品(企業供圖)

  “行業的競爭,本質上是創新速度的競爭。”

  從1989年的一間小作坊起家,到如今坐擁36個現代化食品飲料生産基地,達利食品集團推行“多品牌多産業”創新戰略,打造出七個年銷10億元以上的細分市場標杆品牌。

  這家從惠安走出的食品巨頭,用36年的發展,驗證了食品産業長盛不衰的核心密碼——創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晉江經驗”持續煥發生機的關鍵所在。作為福建省重點食品飲料生産基地之一,惠安的故事充滿創意:達利食品以“品牌矩陣”在市場端不斷拓圈、回頭客食品用“數字烘焙”重塑傳統工藝、富邦食品以“校企共育”實現多方共贏、南王科技的“鏈主築園”讓産業鏈高度集聚……

  踐行“晉江經驗”,惠安以獨特的“創新密鑰”,在百億産值基礎上加速向新質生産力躍遷,成為泉州食品飲料千億産業集群的重要一環。立足全縣維度,創新引領、集聚發展的模式成為眾多産業通行的做法,讓惠安形成“多點開花”的産業生態圖譜。

  “每年將銷售額的2%投入技術革新”

  創新賦能,以“多品牌多産業”戰略佈局,闖過市場週期變化

  在達利食品集團,由達利園、可比克、好吃點、樂虎、豆本豆、和其正等六大品牌,構成了企業的“護城河”。

  “多品牌多産業”的戰略佈局,幫助企業闖過一次次市場週期,成為惠安“食品工業強縣”的最佳注解。怎麼解決多品牌同質化、競爭力不足等困境?唯有創新。“在創新投入上,我們每年將銷售額的2%投入技術革新,建立食品、飲料兩大研發中心,擁有超過1000名的研發品控技術人才和300多項專利。”達利食品集團行政部總經理陳海亮介紹。

  通過平臺與團隊的深度賦能,達利推進研發、生産、銷售等多端的全面革新。以生産端為例,引進丹麥HAAS-MEINCKE全自動黃油曲奇生産線、荷蘭Rademarker高速牛角包生産線等國際先進設備,實現生産環節的高度智慧化、數字化。其中,先進過程式控制制、智慧倉儲、能耗數據監測三個場景,獲評2022年省級智慧製造優秀場景。達利成為國家智慧製造示範工廠揭榜單位。

  同樣精於多維度創新打法的還有回頭客食品。

  在華夫餅全流程自動化數字化車間,自動打料投料系統、成型注漿機伺服數字化控制系統等先進設備正高效運轉。“數字技術正在重塑傳統烘焙行業。”回頭客食品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ERP系統,生産數據實時上傳至雲端,管理人員可隨時掌握生産進度、品質狀況和能耗情況,使傳統烘焙生産變得透明、高效、可控。

  品牌創新亦是戰鬥力。“孩子們的早餐,回頭客銅鑼燒”,這句家喻戶曉的廣告語背後,是公司將日本傳統點心——銅鑼燒本土化的成功範例。為了成功打造銅鑼燒單品,公司創始人黃福陽多次帶隊赴日本調研,經過半年反復調適,使之符合國內消費者喜好,並創下連續10年銅鑼燒銷量第一的好成績。今年5月,回頭客的“一根胡蘿蔔麵包”,憑藉在産品形態和營養添加上的多角度創新,入選有全球食品界“奧斯卡”之稱的第二十三屆SIAL創新大賽獲獎榜單。近年來,回頭客主動響應市場,推出黑豪、煙火氣、鹵廠長三大新品牌及數十款烘焙新品,通過精細技術結合健康食材的創新模式,成功擺脫同質化競爭。

  數據顯示,惠安現有食品企業176家,2024年集群産值約120億元,近3年集群産值平均增長率超10%。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近日發佈的25個福建省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中,惠安的焙烤食品産業集群赫然在列。在多維創新的持續賦能下,這百億級産業集群正加速迭代,成為泉州縣域産群強勢突圍的一個縮影。

  構築“産學研用”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

  引智求新,高新技術企業保有量達239家,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達37%

  富邦食品是紮根惠安26年的台資企業,通過引進專業進口速凍食品生産設備,擁有十余條生産線和近30000立方米的現代化凍庫倉儲,年産能高達2萬噸以上,實現從原料處理到成品包裝的全流程信息化精準管控。

  “人才是食品創新的核心。”總經理吳妘蓁道出傳統食品企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幾年前,企業成立技術研發中心,與福建農林大學、集美大學、閩江學院等高校開展校企合作,建立教學實踐基地。同時,設立具有閩臺特色的海洋食品加工科研轉化基地以及肉糜製品研究中心,形成“産學研用”一體化的人才培養體系,為企業培育出涵蓋食品研發、生産管理、品質檢測等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46人,不少人已成長為企業技術攻關和創新發展的骨幹力量。

  這種良性互動模式,幫助企業解決了自身技術難題,又為高校學生提供了實踐平臺,實現校企雙贏。而吳妘蓁本人也憑藉在推動食品産業創新、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的突出貢獻,榮獲“2023年度三農人物”榮譽,成為2024年福建省唯一獲此殊榮企業家。

  惠安深知,創新並非無根之源,而是來自一線企業的不斷探索、科研院校的持續研發。基於此,在食品産業領域,惠安通過政策引導,推動建立“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齊頭並進”的雁陣體系,培育了11家高新技術企業、5家省級“科技小巨人企業”和3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同時,惠安加強科研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首推“大院大所”平臺支持政策,與中化泉州科技公司、中昊黑元化工研究設計院等石化行業尖端科研機構共建中化石油化工研究院,配套建設中化泉州石化高新材料産業示範基地,引進泉州湖南大學惠安工業設計創新中心、福建省纖維檢驗中心惠安實驗室等高水準科研平臺,投入1.88億元共建清源創新實驗室,有效服務重點産業創新升級。如今,惠安已落地中化石油化工研究院等高水準科創平臺6個,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實現零的突破,新增創新型中小企業105家,高新技術企業保有量達239家,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達37%。

  擴大到全市層面,這股“愛才、惜才、引才、用才”之風更盛。泉州通過持續深耕人才“港灣計劃”,迭代升級“1+5+N”人才政策體系,構建全鏈條人才激勵機制,實現對優質人才的虹吸效應。去年,全市新引聚高層次人才團隊20個、各類人才10.9萬名,國家級重點人才計劃專家增量創歷年新高,累計逾百名。泉州還大力實施“大院大所大平臺”計劃,已引進共建中科系、大學系、軍工係、企業係等30家大院大所,基本實現“主導産業全覆蓋、新興産業有支撐”。

  “龍頭企業”與“園區”的雙向賦能

  産業協同,加速形成集聚發展優勢,讓更多“惠安製造”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對産業而言,産業鏈的高度協同是其實現突圍發展的關鍵。在惠安,由鏈主企業牽頭打造産業園區,進而招引集聚上下游企業的模式,正成為眾多産業全力推進的有效打法。

  以食品包裝為紐帶,惠安建設南王科技産業園,串聯食品生産和紙品包裝産業鏈。其中,作為鏈主的南王科技,于2023年在深交所A股上市,並成為全市園區標準化建設專項行動啟動以來首家入園上市企業。通過發揮南王科技的龍頭效應,惠安精準開展以商招商、以鏈黏商,已陸續引進麥王、雙盈、麥氏、華方冷鏈等上下游企業落地,推動實現入園企業訂單共享、資源互通、發展共謀,提升供應鏈協同效率。目前,園區入駐企業18家,投産企業17家,畝均稅收由5萬元/畝增長至25萬元/畝,産值將從建設初期的8億元躍升至20億元。

  食品産業這套“集鏈成勢”的模式,也在其他産業鏈落地見效。惠安的校服産銷規模佔全國市場份額近1/3,全國每3件校服就有1件“惠安製造”,“中國校園服飾産業基地”的金字招牌含金量十足。福建新同興針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子強介紹説:“我們惠安有種説法,從街頭走到巷尾,一件校服就可以生産出來,背後是産業鏈高度協同帶來的發展優勢。”惠安通過佈局中國(惠安)校服基地産業園、群盛世紀科技産業園2個校服專屬園區,以園區標準化項目為示範帶動,推進校服基地建設,讓産業鏈的集聚優勢愈發顯著。

  精於産業鏈協同的惠安,還將校服、石化等産業有效貫通。如依託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這一龍頭,惠安全力推進隔墻工廠和中間原料加工企業招商,靶向引進下游産業,抓緊落地中化二套乙烯、同傑良聚乳酸等補鏈強鏈項目,加快貫通“從一滴油到一匹布再到一件衣”的石油化工與紡織服裝融合發展的區域經濟模式。

  作為“晉江經驗”的發祥地,泉州的縣域始終涌動著創新前行的勢能與因時而變的智慧。“食品工業強縣”“世界石雕之都”“中國校園服飾産業基地”一個個金字招牌的背後,是惠安傳承弘揚、創新發展“晉江經驗”的生動實踐,是泉州縣域經濟以産業為紙、以創新為筆,以産群為載體寫就的時代新篇。(融媒體記者 黃偉毅 黃小玲)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