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省因地制宜打造“小而精”的秸稈綜合利用模式,讓秸稈變肥、變菇、變奶——秸稈“三變”
前段時間,我省各地陸續迎來夏收,農作物的秸稈也多了起來。不再就地焚燒的秸稈,歸宿在哪?
“秸稈是不可多得的資源。”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資源環境與土壤肥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林陳強以玉米為例,介紹了秸稈的價值所在。“在它們100多天的生育期中,果穗的生長期僅佔約四分之一。其生物量約40%轉化為秸稈,超過20%的氮、磷等養分存在於秸稈中。”
如何“秸”盡其用,吃“稈”榨盡?近年來,我省立足本土資源、自然條件以及産業基礎,以“高值高效”“生態循環”為導向,不拘泥于單一技術與路徑,努力打造“小而精”的秸稈綜合利用模式。遵循這樣的思路,我省逐步探索出了肥料化、基料化、飼料化等三大利用方向,讓秸稈變肥、變菇、變奶。
將樂縣南口鎮種植大戶楊北金便是這一模式的受益者——得益於一根秸稈的賦能,他家的100多畝田,既是煙田,又是稻田,還是菇田,一地三種、四季不閒。
作為傳統煙區,將樂在長期探索中形成了“煙稻輪作”模式——每年春季移栽煙葉,夏季收穫後無縫銜接種植一茬水稻,冬季休田。過去,如何處理大量水稻秸稈,一直困擾著楊北金。
“最常見的做法是就地粉碎還田,‘化作春泥更護花’。”他説,這種方式雖簡單方便,但是如果遇上冬旱年份,地裏的秸稈腐解速度緩慢,到早春煙葉移栽時節,土壤裏的稻茬、秸稈難以完全分解,就會阻礙後茬作物根系生長,進而影響産量。
有沒有更加高值高效的秸稈利用模式?將樂縣農業農村局經濟作物中心主任肖勝剛想到了當地另一特色産業——大球蓋菇。
“過去,將樂縣栽培大球蓋菇時,以木屑、竹屑為主要原料,輔以少量秸稈。如果能夠改變栽培基質配方,增加秸稈用量,這些秸稈不就有了更好的去處嗎?”肖勝剛説。
兩年前,省農業農村廳確定將樂為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之一,並安排財政專項資金給予支持。將樂縣農業農村局抓住這一契機,主動邀請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資源環境與土壤肥料研究所專家團隊前來指導,共同探索秸稈綜合利用新模式。
“大球蓋菇是一種草腐菌,增加栽培基質中水稻秸稈的佔比,是可行的。”林陳強説,將樂縣在煙稻輪作的同時,開始嘗試套種大球蓋菇。具體來説,就是在稻穀收穫之後,在田壟鋪上一層厚厚的秸稈作為大球蓋菇栽培基質,撒播菌種後,再覆蓋一層秸稈,來年1月,直接在大球蓋菇畦上開穴種煙苗。如此一來,三大作物在同一片土地上實現了和諧共生——
2—3月采收大球蓋菇,6—7月采收煙葉之後將殘余菌渣就地還田,再輪作晚稻,實現“大球蓋菇—煙葉—水稻”生態循環種植。
變肥、變菇後的秸稈由此激活了多重效應,實現“菇煙稻”三豐收:喚醒冬閒田,變一地兩種為一地三種,每畝可産鮮菇2.5~3噸,增加産值六七千元;栽培一畝大球蓋菇需要近5噸秸稈,相當於約12畝稻田的用量,不僅水稻秸稈得以物盡其用,由於大球蓋菇對水稻秸稈的分解能力強,還能有效解決冬旱時節水稻秸稈腐解緩慢的問題;地裏覆蓋秸稈,又可以起到保墑、保溫、抑制雜草等作用,減少買膜、鋪膜、收膜等投入。目前,該模式在將樂已累計推廣2000多畝,今年武夷山等地區也開始推廣應用。
小秸稈的能量,還不止於此。
近年來,口感與營養俱佳的鮮食玉米逐漸成為國人餐桌上的新寵。建甌市是我省最大的鮮食玉米生産基地,每年種植面積達12萬畝,年産秸稈10萬噸以上。在建甌,可以“一地四用”:春種鮮食玉米,夏種西瓜,秋天再種一茬鮮食玉米,冬天種蔬菜。茬口如此緊張,玉米秸稈倘若就地還田,必然因時間太短導致分解不充分,影響後茬作物生長。過去,如何處理這些玉米秸稈,一直是農業生産“老大難”問題之一。
在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資源環境與土壤肥料研究所專家團隊的支持下,建甌逐漸找到玉米秸稈與奶牛養殖的聯結點。
秸稈誰來收?扶持培育一批專業化秸稈收儲運服務主體,建立覆蓋建甌各玉米産區的收購網點,每年可收儲玉米秸稈10萬噸以上。
秸稈去哪?依託飼料加工廠,將玉米秸稈粉碎後,加入乾草、玉米粉等輔料,加工成優質青貯飼料,供應給本地奶牛養殖場,可替代進口苜蓿等草料;奶牛過腹後排出的糞便經堆肥處理,變成有機肥再還田,大大改善了耕地有機質含量低、酸化趨勢加重等問題。
一根玉米稈子,讓建甌兩個優勢特色産業實現深度連結,帶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據測算,使用本地秸稈飼料,每噸可節約成本約200元。實施該模式後,建甌年處理秸稈能力達8萬噸以上,促進農民節本增收超千萬元,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約0.3個百分點。
目前,“秸稈變肥”“秸稈變菇”“秸稈變奶”等高值高效利用模式已逐步在我省各地推廣應用。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處室負責同志表示,深入推進農作物秸稈高值高效、生態循環利用,還需強化農科教、産學研合作,推動農業科研團隊和農業企業密切協作,提供更多技術支撐與産業配套,促進創新鏈、産業鏈、生態鏈、價值鏈“四鏈”有機融合。以“菌—煙—稻”秸稈生態循環利用為例,大球蓋菇産業化生産亟須突破采收削柄、保鮮儲運以及高效烘乾等技術瓶頸,解決鮮菇優等品比例低、幹菇品質不穩定等問題。(記者 張輝)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