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福州連江官塢村:一個小漁村的30年逆襲之路
2025-08-22 09:56:42來源:福州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

  原標題:從“有腳不踏官塢角”到“中國海帶之鄉”——一個小漁村的30年逆襲之路

福州連江官塢村:一個小漁村的30年逆襲之路

工人正在腌制加工官塢海帶。記者 池遠 攝

  一個十里八鄉出了名的貧困漁村,發展成享有“中國海帶之鄉”美譽的富裕漁村需要多少年?連江官塢村的回答是30年。

  眼下正值海帶育苗季,站在育苗室裏,老支書林哲龍回想起官塢村30年的變遷,無限感慨:“官塢村的巨變是踩在了福州向海進軍的時代風口,也是海上福州建設的生動縮影。”

  改革之路:村辦企業破困局

  1994年是林哲龍記憶中最難忘的一年。

  那一年是暖冬,官塢村70%的海帶苗爛在水裏。為了不影響第二年的收成,當時還是村支書的林哲龍咬著牙聯合村民一起湊錢,包飛機從山東買苗。

  也是在這一年,林哲龍了解到,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同志提出了建設“海上福州”戰略構想,在我國沿海城市中率先發出“向海進軍”的宣言。他立馬感覺到,官塢村將迎來發展的時代機遇。

  當時的官塢村還是貧窮落後的偏遠小漁村,地處黃岐半島,人們笑稱“有腳不踏官塢角,有女不嫁官塢男”。漁民靠天吃飯,海帶養殖面積少、産量低,海帶能不能賣出去,大部分靠運氣。

  窮則思變。彼時正值國家大力發展鄉鎮企業,1995年林哲龍帶著全村以村委會名義,創辦了村集體企業連江官塢海産開發有限公司,他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其他村“兩委”幹部任廠長、車間主任等,開啟海帶育苗、養殖、加工自主之路。

  村集體辦企業不是一件小事。當時很多村民思想還沒解放,企業要建冷庫,有村民疑惑:“建冷庫幹什麼?用來放地瓜藤?”

  “學習他人的經驗,改變自己的觀念。”林哲龍回憶道,為了辦好企業,村“兩委”幹部北上浙江、山東,南下泉州,學習村辦企業經驗,逐個攻克難題。

  辦企業要有資金,村民便集資入股,湊夠了100萬元;要有人才,村裏就高薪聘請國企技術專家,全省5個權威海帶育苗技術員中,4個被官塢請進村;要有市場,村“兩委”幹部公文包裏裝著海帶,天南海北一點一點開拓市場……

  有了村辦企業,海帶養殖面積增大了,海帶銷路更有保障了,村民也增收了。但是,這些只是量變,探索還在繼續。

  創新之路:培育良種闖四海

  育苗室裏,肉眼看不見的海帶孢子已經離開海帶母體,附著在育苗池白色苗繩上。兩周後,這些孢子就會長成肉眼可見的小海帶苗,預計國慶前後就會運到北方海域“安家”。

  今年育苗,林哲龍格外高興,因為去年10月,新品種“無邊海帶”培育成功,讓公司的“國家級海帶良種場”招牌更加閃亮。今年,連江官塢海産開發有限公司計劃育苗30萬片,其中新品種“無邊海帶”佔20萬片。

  “傳統海帶加工過程中往往會産生45%左右的邊角料,造成人力和物力浪費。”林哲龍説,“無邊海帶”生長速度快、産量高、品質好,是海帶精加工的優質原料,而且整片利用率可達85%以上,高出傳統海帶30%。

  1994年包機買苗的經歷,深深刺激了官塢人。1995年,連江官塢海産開發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就下定決心,要牢牢掌握種質資源。

  經過30年摸索實踐,該公司已經培育出“黃官1號”“黃官2號”兩個國家級水産種業優良種以及6個海帶新品係。公司每年可生産海帶苗30萬片,佔全國海帶苗總産量的50%,成為全國最大海帶育苗基地。

  更讓官塢人驕傲的是,“官塢産”海帶苗目前供應日本、韓國、朝鮮、俄羅斯等4個國家以及中國遼寧、山東、河北等9個省,改寫“北苗南運”歷史。

  轉型之路:多元發展拓市場

  新品種“無邊海帶”已經開始育苗,但林哲龍還有心事。

  “福建目前有100多家海帶加工廠,60%以上還要到北方購買海帶原料。”林哲龍説,北方海帶品質相對較好、適合精加工,南方海帶大多用作鮑魚、海參的餌料。

  去年,鮑魚、海參價格下跌,官塢村海帶養殖也受到衝擊。“海帶養殖依舊有市場,但是需要改變養殖方式和養殖品種。我們去重慶考察,發現當地有23萬多家火鍋店,就算一家店一天消化掉我們一斤海帶,總量也是很大的。”林哲龍告訴記者,現在海底撈也在用連江的海帶,海帶市場正在不斷拓展。

  俗話説,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為了提高抗市場風險能力,官塢村努力引導漁民多元化養殖,比如養殖鮑魚、牡蠣等,同時開展近海捕撈等生産活動,併為漁民提供資金對接、信息支持、精準安排優質海域等支持,助力他們轉型升級。已有漁民開始養殖牡蠣等海産品,去年取得不錯收益。

  大膽開拓、重視創新、勇於改變,這是一個漁村的現代化之路,也是福州向海圖強的生動縮影。(記者 馮雪珠)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